。名六一丸。大便不通。当归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室 女经闭。归尾没药各一钱。为末。红花浸酒。面北饮之。一日一服。堕胎下血不止。当归焙 一两。葱白一握。每服五钱。酒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产难胎死或横生倒生。用当归三两。
川芎一两。为末。先以大黑豆炒焦。入流水一盏。童便一盏。煎至一半。分为二服。未效再 服。产后中风。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螈 。当归荆芥穗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 盏。酒童便各少许。煎七分灌之。下咽即有生意。
〔论〕当归味始甘。次苦。次辛。又复有甘。辛味烈。而甘则有始终相成者。夫甘为土 味。乃气血生化之地。甘归于苦。苦火属心。归于血之所主也。苦而有辛。金味属肺。因肺 贯心脉以行呼吸。为血之所使也。夫血原于水而成于火。本肾脉之至肺。由肺而乃入心。是 金合于火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于水则气化。金孕水而亲于火则血生。此辛继于苦而味为最 烈也。至其始便得甘者。即所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者。是终仍有甘者。即所 谓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蒸精液。化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者。是合 而绎之。肺合于心而气化。为血脉之所由始。肺合于脾而血化。为经脉之所由通。海藏判为 血中气药者。以血所不足处。即有血之生气以裕之润之。血所乖阻处。又有血之化气以和之 行之耳。(如酒蒸治头疼等证。是宜于上也。酒煎治小便出血等证。是宜于下也。酒调末和 心腹刺痛。是宜于中也。又如治在肠胃。则主热痢刮疼。治在经络。则主中风挛蜷。治在筋 骨。则主疼痛。治在皮肤。则疗风癣。惟所主而使之。咸有所归焉。)人身气原于肾。而血 乃原于心。是阳中生阴也。惟秦归禀金气独浓。全得阳中生阴之化。原为血中气药。合于熟 地。则能补髓。四物汤有因时加法。曰。倍当归以迎春气。倍川芎以迎夏气。倍芍药以迎秋。
倍地黄以迎冬。用当归以生一阳。用芍药以生一阴。是当归之甘苦辛而温。可喻春生和气。
岂非血中履端之始乎。要知血原于水。而成于火。火为心气。固阴阳合和而化之真气。非偏 于阳者也。偏于阳则有血虚而阳炽之病。血亦不得所归矣。识此然后可以尽当归之长。
缪氏云。辛温行走。性润滑肠。又其气不宜于胃。故胃薄溏泻者。并忌。血热者不宜。
即产后胎前。亦须慎用。
〔修治〕择肥润不枯燥者用。上行酒浸一宿。治表酒洗片时。血病酒蒸。有痰姜制。若 入吐衄崩下药中。须醋炒过。少少用之。多则反能动血。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芎内容:种莳者根形块大。实而多脂。山生者细瘦辛苦。蜀产。名川芎。形块坚重圆实。色黄 不油。如雀脑。嚼之甘辛(其味甘辛。于用方合。)者上也。治血虚胎产病俱优。焦枯者不 用。西芎产关中。色微青。专疗偏头痛。如产后血虚与气虚者。俱不可服。其实大坚重。内 外俱白。锉之成片者。亦西芎也。不入药。台芎产浙江台州。止以散风驱湿。抚芎产江西抚 州。小而中虚。惟开郁散气宽胸走经络之痛。皆非血虚所宜用。
根味辛苦。性温。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药。入手足厥阴气分。生温 熟寒。(李当之)白芷为之使。畏黄连。主中风入脑。头痛血虚。头痛面上游风。胁风痛。
疗诸寒冷气。心腹坚痛。寒痹筋挛缓急。破症结宿血。养新血。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
补风虚。开郁气。行滞气。燥湿止泻痢。蜜丸治风痰。并一切痈疽诸疮肿痛。长肉排脓。更 治妇人血气诸病。(诸本草)方书治目疾及耳鼻唇齿喉舌髭发。中风眩晕。中寒。伤湿伤劳 倦郁。往来寒热疟。破伤风螈 。振颤痫痉。颈项强痛。虚劳自汗。盗汗虚烦。循衣撮空。
谵妄惊悸。健忘不得卧。不能食。喘厥咳嗽呕吐。喑。鼻衄耳衄。吐血蓄血。溲血下血诸见 血证。心痛胃脘痛腰痛。香港脚鹤膝风。着痹痛痹行痹。消瘅黄胆。痰饮水肿。胀满泄泻。滞 下脱肛。大便不通。淋疝。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故治诸经头痛。
(洁古)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
厥阴吴萸。少阴细辛。(东垣)又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用川芎。头顶痛加 本。
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清空之剂。(此二条专治风寒头痛)芎 血中气药。扁鹊言。酸以其 入肝也。(仲淳)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以辛散之。故气郁者宜之。(濒湖)味 辛气温。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血贵宁静。不贵燥动。四物用川芎以畅血中之气。使血自 生。非谓其能养血也。即痈疽及诸疮肿痛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火邪耳。(丹溪)
又郁在中焦。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 阳气血之使。治湿泻药中。每加麦曲芎 。其应如响。(即左传治河鱼腹疾意)血痢已通。
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合四物。加荆芥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