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微苦者。若荠 根味 甜绝甘。能解毒。绝甘而且寒者。更解百药之毒热也。(沙参甘而微苦。即不能解百毒。故 用荠 须究其形似。更精审于味。庶乎无误。)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葳蕤内容:即玉竹。一名地节。
〔辨疑〕葳蕤本经与女葳同条。其后又出加圈女葳一条。濒湖谓本经女葳。乃尔雅委 萎。(即别录葳蕤)上古钞写。讹为女葳耳。其后条加圈之女葳。则固与葳蕤殊者。乃蔓草 也。夫葳蕤叶长而狭。茎干似黄精。强直似竹有节。其根黄色。横行如荻根及菖蒲。概节平 直多脂。虽燥亦柔。须节冗密。宛如冠缨下垂。而有威仪之象。故别录以葳蕤名之。女葳似 白蔹而蔓生。用苗不用根。味辛气温。主治霍乱泄痢。与葳蕤之甘平者迥异。又治目疾有蕤 仁。另是一种。非葳蕤之实也。
根气味甘平。为胃与脾之药。能升能降。阳中阴也。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 结肉。诸不足。久服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各本草补中益气。调血气。益精。疗胃虚乏。
主风淫四末。润肌肤。去黑 。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治心腹结气虚热。疗湿毒腰痛。
暖腰膝。除风温时疾寒热。及劳疟寒热痹。惟有热不可服。
〔论〕五方正气味云。胃土戊。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脾土己。其本味咸。其兼 味辛甘酸苦。此与中土生甘在味为甘之说异。盖五行以胜己者为主。以己所胜者为用云。脾 味本咸者。就其所用而言也。葳蕤气平味甘。的为中土正剂。其功补中益气。而本经独以中 风暴热为首治者。以中土职生化之权。全赖风木为独使。从生化之地。神其升降。以全其终 始阴阳。而营卫乃大通。故木之味亦甘。即己所胜者为用之义也。然则是物禀土为木用。木 又用土之气化。如之何不首以治风为功乎。人身土木不相为病。则生机全。若土木不相为用。
则生理绝。此物就中土而神其升降。故所治皆土木交用之明征。(跌筋结肉是也)大抵肝脾 和而气血生。凡病于肝脾之不和者。此味似为要药。或曰。一阴为独使。固以风升为达阳矣。
其能使阴降而阳随者肺也。何以亦系于肝乎。曰。金以己所胜者为用。其味酸。是金亦必合 于木以为降也。谓其就中土而神其升降。岂曰不然。阳主升。阳升而后阴随之。阴主降。阴 降而后阳从之。阴阳即营卫之先天。营卫即阴阳之后天也。故土木之用。惟是升降相合以 尽其变而已。兹味就阴中达阳而阴随之以极上。所以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就阳中达阴 而阳随之以极下。所以治湿毒。腰痛虚损。腰脚痛。又治脚弱。挛痹。气上。大鳖甲汤用之 。至如脾胃本病。有漏气证麦冬汤。(此证身背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 则先呕而后泻。此风热闭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故也。)走哺证人参汤。(此证下焦实 热。其气内结。不下泌糟粕。而淤浊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也。)咸 用之。脾胃标病。有治热痹(饥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石南散中用 之。肝之本病。有治风惊(手足颤掉神昏错乱)金箔散。肝之子病。有治心脏中风犀角丸。
二方举用之。又如营卫交病。为时疾寒热。及劳疟寒热痹无不用之。种种治疗。无非土木之 交相为用也。粗者不察。漫拟之盛德君子无往不宜。适供喷饭。
〔修治〕采根。以竹片刮去节皮。洗净。蜜水浸一宿。蒸后焙用。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知母内容: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复生。须枯燥乃止。(即此可知为至阴之味)二 八月采根。曝干用。
根气寒味甘。大苦兼辛。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肾经本叶。入足 阳明手太阴经气分。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热。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诸本草泻膀胱 热。肾之邪火有余。滋肾阴。除肺热。疗肾虚火炎肺嗽。或心烦躁闷。并治足阳明火热。伤 寒久疟。烦热及骨。热劳往来。肾气劳损。憎寒虚烦。又安胎。止子烦。并产后蓐劳。久服 泄。方书治喘淋口病。中风伤暑。发热呕吐。头痛腰痛。小便不通。伤燥热厥。呃逆嗖血。
身体痛痹。痿厥香港脚。螈 烦悸。盗汗不得卧。怠惰嗜卧不能食。遗精诸证。知母禀天一水 德。体用具备。故主濡润燥渴。对待热中。其润下水道者。缘水得母气。母气之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阴阳。乃能游溢通调转输决渍耳。(之颐)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 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入白虎。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 于肾。故君以石膏。佐以知母。清肾之源。缓以粳甘。使不速下也。凡病小便闭塞而渴者。
热在上焦气分。宜清肺中伏热。用气味俱薄之药以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宜滋 真水。使阴气行而阳自化。用黄柏知母是也。(东垣)知母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 火。乃二经气分药。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濒湖)与茯苓同用。清下 焦热。与黄芩同用。清上焦热。(希周) 入白虎汤。解伤寒阳明证。口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