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47页

疼。烦热。鼻 干不得眠。加竹叶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阳明经前证。大渴饮引头疼欲破。因作劳而得者。
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汗后烦热不解。亦用之。同麦冬石膏贝母橘红鳖甲青蒿牛膝。治久 疟烦热而渴。同贝母天冬麦冬沙参甘草桑白皮枇杷叶五味子百部。治阴虚咳嗽。同黄柏车前 木通 附方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
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
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杏仁五钱。姜水泡去 皮尖焙。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
姜汤下。以绝命根。
〔论〕知母苦寒相合。固为肾剂。第其味甘而苦。苦复兼辛。虽苦居其胜。然以甘始而 以辛终。不谓之入肺胃气分不可也。(四月花则气畅于火。八月实则气孕于金。)本经谓其补 不足益气。乃从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来。厥有深旨。经曰。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 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夫三焦相火。本气之元。乃属膀胱而行水化。膀胱 固属肾也。经又云。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合之。所谓饮入于胃。游溢输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不即可明于除邪气肢体浮 肿之义乎。盖水化即气化也。兹味之功。由胃肺合而致其苦寒之用于上。即由肺胃合而达其 苦寒之化于下。故能泻膀胱热及肾之相火有余者。本经即下水以明其补不足益气。正以由阳 滋阴。即由阴存阳。与所言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之旨合也。至如火炎肺嗽。消渴热中。心 烦躁闷。肾气劳损。热劳(患人虚而口干者加用之)骨蒸等病。皆因清热以致其益气之功。
不止于以寒对热而已。又伤寒久疟。有伤于后天气血。以累及先天。必借此金水滋生之味。
乃可胜邪热而还真阴。盖天一真阴。实后天生气之元。经所云益气者此耳。但苦寒性味。用 者当审所宜。勿致反损中土生气。而绝阴化于阳之本也。
缪氏曰。阳痿及易举易痿。脾弱不消。胃虚不纳。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修治〕拣肥润裹白者。去毛切。上行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盐水润焙。勿犯铁器。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肉苁蓉内容:之颐云。柔红美满。膏释脂凝。肉之体也。濒湖言其性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名 。旧说野马遗沥所生。今西人云。多生大木间。及土堑垣中。乃知自有种类。陇西出者。其 形扁。色黄柔润。多花而味甘。余产皆不及。盖是物以极西产者为良。为其得金气之浓也。
(亦如杞子必取河西之意)
味甘酸咸。气微温。肾经血分药也。入心胞络命门肾。相火不足者。以此补之。强阴益 精气。益髓补中。主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疗五劳七伤。养五脏。长肌肉。治膀胱 邪气腰痛。男子泄精血遗沥。除茎中寒热痛。女子症瘕血崩。带下阴痛。(诸本草)属土而 有水与火。峻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丹溪)凡服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海藏)独用数两。
浸去咸味。并去鳞甲及中心膜。淡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有神。老人虚人汗多便 闭。肉苁蓉酒浸焙二两。沉香研末一两。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强精健髓。肉苁蓉鳝鱼二味为末。黄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干宁记)同牛膝浸酒服。益 肾。同人参鹿茸牡狗阴茎白胶杜仲补骨脂。主男子阳痿。老人阳衰。一切肾虚腰痛。兼令人 有子。同地黄枸杞牛膝鳖甲天冬麦冬当归白胶杜仲青蒿五味子山萸黄柏。治五劳七伤。茎中 寒热痛。妇人症瘕。
〔论〕 肉苁蓉味甘。气微温。得天之阳气。然更酸咸。得地之阴气。酸咸本甘温以化。
又 缘肺阴下降入心。合于离中之坎以生血。俾清中之浊入于中焦之胃以化血。乃统于脾。纳于 肝。归于肾之血海而能化精。)夫气血生化。在中土乃更有金天之专气入心生血以致之。则 其气化浓浓。本浊阴之下降而生化愈滋。所以能峻补精血也。顾何以又补命火。缘入心生血 者。主于心包络。而包络乃命门相火之源。况肾脉原至于肺。肺气原通于命门乎。但相火原 出肾肝。是先天之化源。而后天水谷之精气。本于中土以为化化生生者。却更以心肺为化原 。由是观之。其由肺而至心包络。由包络而生命门者。乃气化之权舆。其由胃而脾。由脾而 肝肾。乃化血化精之次第。然总由于气化而已。化血化精之次第。何以总归于气化。盖人身 上有气海。肺气下降入心。是金合于火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于水则气化。气之化者生血。
血从液化而色赤者。水因金而从火也。下有血海。肺气下降归肾。是金亲于水以宅火也。水 因金而和于火则气盛。气之盛者生精。精从血化而色白者。火因水而从金也。若是则气之下 降归肾者。先由气降入心也。气之下盛化精者。先由气化生血也。(火因金而和于水。则气 化生血。水因金而和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