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45页

药。曰。肝合于肾。本 阴中之阳上升以致于胃。而后天之气乃生。是肝上媾于肺者阳也。而阴随之矣。肺合于心。
本阳中之阴下降以致于脾。而后天之血乃成。是肺下媾于肝者阴也。而阳随之矣。若肺阳亢 而阴微。则木无以媾于金。而金亦不得媾于木。不惟肝血无以藏。即肝气亦无以养矣。(惟 肺之阳气合于阴。而后气能 之。肺之阴气和于阳。而后血能濡之。)此味本容平性质。茎 根皆有白汁。不可思金气溢润于风木之脏。而胸痹结热之所以散。血结之所以治乎。(夫肺 主气。而本经乃首治血结。盖本肺阴下降入心之义。是则金木媾而阴阳和矣。)凡药入肺经 气分而兼益血者。即于肝有专功。不独一沙参为然也。又脾与肾脉俱至于肺。所云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此由下而升者也。又云。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此由上而 降者也。医者能识脾肺升降以尽其变。则思过半矣。
〔修治〕 白实味甘者良。水洗。去芦用。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桔梗内容:八月采根。如指大。边白中微黄。有心。味苦而辛。苦为胜。若无心味甜者。荠 耳。有一种木梗真同桔梗。只是咬之腥涩不堪为异。
根苦辛甘平。微温。味浓气轻。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少阴经。兼入足阳明经。主治喉咽 痛。肺热气促嗽逆。除鼻塞。清利头目。口舌生疮。赤目肿痛。肺部风热。胸膈滞气及痛。
疗胸胁痛如刀刺。胸腹胀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下一切气。(肺金得令则浊气自下行)
破血积气。消聚痰涎。治肺痈养血排脓。补内漏。桔梗利胸中之气。能开提气血。盖中焦为 气所从出之处。如有痰水饮食压在气上。惟用桔梗开通壅塞之道。升提其气上行。能使痰水 饮食降下也。干咳嗽。由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桔以开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 肠。亦宜苦桔开之。后用痢药。(丹溪)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 沉。(洁古)胸中痞满不通。同枳壳用。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寒实结胸。同贝母巴豆用。
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肺痈唾脓。同甘草用。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 也。少阴咽痛。亦用甘桔。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用能调寒热也。后人通治咽喉口舌 诸病。加荆防连翘。名如圣汤。(濒湖) 与牡蛎远志同用。疗恚怒。与石膏葱白同用。能 升气于至阴之下。与硝黄同用。能引至胸中至高之分。利五脏肠胃。
〔论〕 桔梗色白。而心微黄。质禀金气。其味先苦后辛。化火者仍归于金。是苦而胜 者。正金气之归元。乃还而大畅其横遍之用耳。盖由辛宣而苦泻。以至于地。使无有壅阏 。旋归辛宣者。统其气化而至于天。故能开提气血。为诸药之任载。惟兼升降而尽其功于辛 宣。与上升之剂不同。所主咽痛鼻塞肺热咳逆奔促。乃其专功。至如余证。由其能行上行表。
使气血流通耳。海藏谓入足少阴者。以桔梗固气分药。而肾为气之元。苦则至下也。(方书 治香港脚剂中。有桔梗。须空心服。益证此味之入肾矣。丹溪云。香港脚湿者。须先升提之。不 用升柴。而以此代。其义可思。)桔梗与紫菀。味俱先苦后辛。苦胜辛劣。而紫菀之苦尤胜。
但桔梗质白属金。从金化火。仍归于金。是金能用火。金为主也。紫菀色紫属火。即从火生 苦。苦为胜而终之以微金。是火为金用。火又主也。若诃子止有涩而无辛。其苦味最胜。则 是金从火为用也。
下虚及怒气上升。(嵩)又凡气逆不得下降者。弗用。攻补下焦药中。勿入。(仲淳)
〔修治〕 去头及两畔附枝。米泔浸一宿。焙干。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荠内容:苗似桔梗。根似沙参。故奸商通以乱人参。又名杏参。即杏叶沙参也。一名白面。根 茎色青白。叶似杏叶而小。微尖。面背白。杪间开五瓣白碗子花。亦有碧色者。根形如野胡 萝卜。颇肥。皮色灰黝。中间白毛。根有一芦三四芦者。
独芦佳 根气味甘寒。主解百药毒。杀蛊毒。治热狂温疾。利肺气和中。明目止痛。
治消瘅。封 疔肿窨毒箭。疗蛇虫咬(诸本草)
一药而兼解众毒者惟荠 。汁浓饮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
附方 疔疮肿毒。生荠 根捣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过三度。解诸蛊毒。荠 根捣末。
饮服方寸匕。立瘥。强中消渴。茎长兴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后。即发痈疽。(由恣意色欲 或饵金石所致)用荠 丸。荠 大豆茯神石斛磁石熟地元参栝蒌根地骨皮鹿茸各一两。人参 沉香各五钱。为末。以猪 治净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又猪肾 荠汤。用猪肾一具。荠 石膏各三两。人参茯苓磁石知母黄芩葛根栝蒌根甘草各二两。黑 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猪肾大豆。取汁一斗。去渣下药。再煮三升。分三服。(后人名 石子荠 汤)
〔论〕 桔梗与荠 。形似相乱。第桔梗味苦辛。荠 味甘寒。因味以别之。固易明也。
荠与沙参。根后相似。亦就其味别之。沙参甘淡而寒。且有言其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