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34页

赤肿 元明粉 制法。用白净朴硝十斤。长流水一石。煎化去渣。星月下露一宿。去水取硝。
每斗用萝卜一斤。切片同煮熟。滤净。再露一夜。取出。每硝一斤。用甘草一两同煎。去渣。
再露一宿。取出。盛大砂罐中。筑实。盐泥固济。浓半寸。不盖口。坐炉上。炭火十斤。从 文至武 之。待沸定。以瓦一片盖口。仍前固济。再以十五斤顶火 之。放冷一伏时。取出。
隔纸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斤入生炙甘草末各一 气味辛甘冷。沉也。阴也。阴中有阳之物。(仙经)主治心热烦躁。五脏结滞。退膈上 虚热。明目消肿毒。用代盆硝。去胃中之实热。荡肠中之宿垢。(东垣) 此粉 炼多遍。
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寒热积滞年少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 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仍忌。
〔缪氏简误总论〕 硝者消也。究其功用。无坚不磨。无结不散。无热不荡。无积不摧。
故仲景承气汤用之。非邪结下焦。坚实不可按者。不用。恐其误伐下焦真阴故也。若病不由 于邪热深固。闭结难通。断弗轻投。至于血涸津枯以致燥结。阴虚精乏以致骨蒸。火炎于上 以致头痛目昏聋渴咽痛吐衄咳嗽痰壅类实等证。切戒勿误。虽悔难追。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硝石内容:一名焰硝。即火硝。诸卤地皆产之。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遍地生白。扫取 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 之硝也。澄在下者。状如朴硝。结在上者。或有锋芒。或如圭棱。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
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濒湖)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执名而猜。都无定 见。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惟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神农所列朴硝。
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
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 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以此为正。
(又)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咸卤煎成。南地不产也。(崔 )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硝石内容: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阳也。火为之使。主散热行结。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破 积块。散痰饮。疗肾虚气逆头痛。湿热黄胆。女劳黑疸。风热喉痹。赤眼肿痛。重舌鹅口。
发背初起。得陈皮。性疏爽。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硝石内容:味辛苦。气大温。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螈 。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
牙颔肿痛。目赤热。多眵泪。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 热缓急之病。 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
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濒 湖)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是物得火焰生。与樟脑火酒性同。本经别录言其性寒者误也。
今兵家火药。用消石者。直入云汉。性升可知。(濒湖)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 升辛散。乃从治之义。(炮炙论序)畜川王美人怀子不乳。淳于意药之。旋乳。诊其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硝石一剂。出血豆。比五六七枚而安。此去结之验也。(史记)甘露丸。
治伏暑泻痢。及肠风下血。或酒毒下血。一服效。远年者不过三服。硝石舶硫黄各一两。白 矾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黄家日晡发热及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大便 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洽。用硝石矾石散。消矾等分。烧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 匕。日三。病随大小便去。小便黄。大便黑。是其候也。此乃本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 以燥湿。同硝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亦治湿热之一则也。喉痹及缠喉风。玉钥 匙。用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白僵蚕一钱。脑子一字。为末吹之。此用硝石为主。佐硼砂 以除痰热。僵蚕去风。更合龙脑以开壅结。又治风热之一端也。重舌鹅口。竹沥同焰硝点之 。内外障翳。三五月不效者。一点复明。焰硝一两。铜器熔化。入黄丹二分。片脑二分。铜 匙急钞入罐收之。每点少许。神效。发背初起。恶寒啬啬。或已生疮肿瘾疹。硝石三两。暖 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温拓赤处。热即换。频易取瘥。
〔论〕 硝石从火。性升而散。(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主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 朴硝入血。又本出地之初阳。以真气而散邪结。不等于朴硝之以胜气而为化也。其同硫黄用。
名二气丹。(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升降水火之功。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
以暑之中。先于心胞。惟硫硝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