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乎。曰。此二治俱有寒水石牙硝以去其热矣。其用元精石亦 犹是引阳归阴之义。先哲立方。岂苟然而已。且其气不寒而温。温不与热同。如春温之气继 于冬寒之后。所谓阳之初复。去寒不甚远耳。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朴硝内容:消硝通生于卤地。状似末盐。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此种本体未化。
故谓之朴。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俗又有盐硝皮硝之称。(志)硝有三品。生西蜀者川硝。
最胜。生河东者盐硝。次之。生河北青齐者。俗呼土硝。斥卤之地。人多刮扫煎汁。经宿结 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渣 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硝。如冰如蜡。故呼盆硝。齐卫 之硝则底多。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川晋之硝则底少。面上生牙如圭。角作 六棱。洞澈可爱。嘉 所谓马牙硝是也。状如白石英。又名英硝。二硝之底。则通名朴硝也 。取芒硝英硝。再三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硝。(中风活命金丹中用之)以二硝置风 日中。吹去水气。则轻白如粉。为风化硝。以朴硝芒硝英硝同甘草煎过。鼎罐升 。则为元 明粉。唐宋诸人不知诸硝皆是一物。但有精粗之异。谬猜乱度。殊无指归。(濒湖)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朴硝内容:味苦咸。气寒。有小毒。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质重浊。芒硝牙硝结于上。硝之精 者也。其质清明。甜硝风化硝则又芒硝牙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故朴硝止可施于卤莽之 人。及敷涂之药。若汤散服饵。必须芒硝牙硝为佳。仲景伤寒论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 主治。与芒硝不远。惟本经朴硝所治者。六腑耳。第如承气入 胃。皆以芒硝。则朴硝不必更列可也。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朴硝内容:味苦辛咸。气大寒。有小毒。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
除邪气。治百病。逐五脏积聚。结固留癖。久热胃闭。疗腹热胀。并大小便不通。破五 淋。及留血闭绝。痰实结搏。通经脉。推陈致新。利女子月水。治时疾壅热头痛。下瘰 黄 疸病。(诸本草)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朴硝内容:即英硝也。味咸微甘。气大寒。功同芒硝。末筛点眼赤。去肿涩障翳泪痛。硝禀太阴之 精。水之子也。味咸气寒。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
唐时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通治积热诸病有神效。(濒湖)经云。咸味下泄为阴。又 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陷胸承气。皆用芒硝以软 坚去实。(无己)承气用芒硝治大便难。夫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之。则前气 后血。以肾言之。肾总主大小便。溺涩便秘。俱为火盛水少。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佐之以苦。故芒硝大黄相须为使也。本草言芒硝利小便而堕胎。然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 大黄引之。直入大肠润燥软坚泻热。而母子俱安。经所云有故无陨。亦无陨也。(海藏)甘 露饮。治热壅。凉胸膈。驱积滞。芒硝一斤。用蜜十二两。冬加一两和匀。入新竹筒内。勿 令满。(半筒以上即止)蒸之。令有药处在饭内。虚处出其上。待饭熟取出。绵滤入瓷钵中。
竹篦搅勿停手。待凝。收入瓷盒。每卧时含半匙。渐渐咽之。如要通转。即多服之。关格不 通。二便闭胀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芒硝三两。泡汤一升服。取吐即通。小儿赤游。行于体 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纳汤中。取浓汁。拭丹上。
〔论〕 硝生于斥卤之地。乃水土合德以立地。其气上蒸而出者也。水为至阴。土为太 阴。能入阴分而逐阳结。盖本于阴阳征兆之初气以为感化。(不等于他物咸寒但以气味论功)
即金石犹为之消。而非徒以相胜为功。谓其走血者。血固真阴之化醇。同气相求也。既走阴 分而取以化阳毒者。缘阳邪结于阴分而不散。则能蚀真阴以为大患。惟此消化之以全阴也。
夫消性固趋于阴。而阴之所药归者阳。又感上蒸之气。故目鼻口舌咽喉尤其奏功之地。大约 热从乎湿。与热从乎风者。胥治。不止如本草数条也。凡病有阴不能为阳之守。而阳亢还以 乘阴者。在阴固伤。有阴不得受阳之化。而阴郁还以结阳者。其阴愈伤。种种为患。咸借此 阴阳感化之初气消释最捷。(如热渴消瘅。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口疮喉痹。目赤鼻衄。颔 颊结硬。以至谵狂惊痫。刚痉关隔。瘴疠疫毒。斑烂痈疽等症。一皆阴伤于阳而结之甚者。)
本经首曰。治百病。除寒热邪气。则已知其所主治侈矣。第元阳之虚者。是为禁药。而元 阴虚者。投此至阴之化气。反为绝其生化之元。贻害不小也。
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无己)用以涤肠中宿垢。破坚积热块。孕妇惟三四月及七八 月不可 风化硝 制法。悬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自成轻飘白粉。或以瓷瓶盛挂檐下。待硝 渗出瓶外。刮下收之。
甘缓轻浮。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主上焦风热。小儿惊热膈痰。清肺解暑。去眼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