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35页

之。乃为最切也。(硫黄入 命门。补真火。其用流动。故曰降而归之。伏暑伤心包。俾之降归命门。正一气相召也。且 有硝石以升散之。故曰升降二气。若伏暑有腹胀疼痛者。更入滑石以利滞热。加白矾以收阴 化阳。庶乎伏者不留耳。是以玉龙丸又为要剂。)按二气来复及大黄龙三方。用硫硝等分。
至玉真丸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苦甚者。则硫倍于硝。缘玉真意主归补肾气于下。而上 逆之阳。第藉硝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耳。
〔朴硝硝石总论〕 朴硝硝石。咸生卤地。假水火二大以为形质。但胜劣有异。故水火 之用迥别。水硝火劣水势。故火体似藏而水用独着。火硝水劣火势。故水体似藏而火用独着。
第二硝初生卤地。硝石色白易炼。朴硝黄赤必再三煎炼始成也。(子由)朴硝属水。味咸而 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硝石属火。
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 郁。调和脏腑虚寒。(濒湖)按朴硝硝石。二者同原于水。同归于治热。但水硝治热之结。
结则多属血分。所谓阴不降而阳不化者也。能行阴中之阳结。则阴降而阳化矣。火硝治热之 郁。郁者多属气分。所谓阳不升而阴不畅者也。能达阳中之阴郁。则阳化而阴畅矣。即就其 味辨之。亦有大异者。水硝以咸胜。却微带苦。本于咸而就下。即以归火之原也。火硝以辛 胜。咸味大逊于水硝。而苦稍加之。本于辛而际上。正以达火之用也。火用达则苦较胜矣。
更有的然知其用殊者。火硝投之火中则焰生。水硝则否。入火生焰者。与火同气也。入火不 谐者。水固胜火也。二者俱以消名。俱能破坚开结。但审夫证治之孰宜降而行。孰宜升而散。
以分用之可耳。盖天地间生人年物。未有不本于水火者。生之者水火。则化之者又焉能外夫 水火之气。卢氏谓二消之分水火。宛如太极之分阴阳。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坎离互根 之妙。即如水硝以寒化热。以咸化坚。固不徒纯阴而已。夫孤阴岂能化阳之结。此又东璧氏 之所未发也。元明粉同甘草坚炼升 。用之所以代芒硝等之峻。而焰硝修治。熔化时投入甘 草。即伏火。可见水火二气。俱归于士也。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砂内容:以北庭山(即今西域火州)出者为上。故名北庭砂。火焰山(即北庭)中常有烟气涌起。
而无云雾。至夕光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色。采 砂者。乘木屐取之。若皮底即焦矣。(
行程记)临洮兰县有洞出 砂。(一统志)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西戎 来者颗块光明。大者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 夹砂石。用之须水飞。澄去土石讫。亦无力。彼人谓之气砂。(颂)
味酸咸苦辛。气大热。有大毒。能消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中其毒者。生绿豆研汁饮 一二升解之。畏浆水。忌羊血。(权)
主治男妇羸瘦。痰气郁结。坚积。噎膈症瘕。积痢骨鲠。去目翳 肉。及恶疮 肉。除 痣疣赘。(诸本草)凡噎膈反胃。积块内症。多由七情饮食所致。痰气郁结。遂成有形。
妨碍道路。吐食痛胀。非用 砂消化。岂能去之。其性善烂金银铜锡。 人煮硬肉。入 少许即烂。所谓化人心为血者。亦甚言其不可多服耳。(濒湖) 砂破坚癖。不可独用。须 辅入群队药中。作散外治。亦须与牛黄龙脑铅华象牙末等同用。(洁古仲淳)虽能攻化有形 癖结。然多食坏人肠胃。惟去恶肉及恶疮 肉目翳 肉。是其所长。(仲淳)损目生瘀。赤 不退。杏仁百粒。蒸熟去皮尖。研。滤取净汁。入 砂末一分。水煮化。日点一二次自落。
鼻中 肉。 砂合明矾牛黄铅粉真珠象牙末点之即落。面上疣目。 砂少许。硼砂铁锈麝香 等分。研搽三次自落。惫以甘草汁浸洗。
〔论〕 北庭砂秉阴石之气。含阳毒之精。(所云有毒皆指阳毒)凡沉冷结积诸证。由 阴之不化以为痼病者。非此不能透入痼阴而致阳之化也。濒湖言此乃卤汁所结。出于青海。
与月华相射而生。附盐以成质者。彼人淋炼成之。果如此则又为至阴之精。其毒属阴矣。何 以治诸沉冷之疾哉。窃意西人用以当盐者。即彼中淋炼之卤汁。而阳毒能腐人肠胃者。乃北 庭所产之砂也。其性味阴阳迥殊。而施治有若冰炭。因未亲履其地。当俟后以确见而实证者 云。
〔修治〕 用黄丹锻石作柜。 赤使用。并无毒。(黄丹乃铅炼就者。铅属至阴故可解 之阳毒。)世人自疑烂肉。然刀刃所伤。以之罨敷。当时生痂。(日华子) 砂透物。又号 透骨将军。用黝罐盛悬火上则常干。或加干姜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湿。即化为水。或渗湿 也。此亦阳极遇阴即化之义。
<目录>卷六\卤石部<篇名>蓬砂内容:即硼砂。生西南番。有黄白二种。西者白如明矾。南者黄如桃胶。皆是炼结成。
西者柔物去垢。杀五金。与硝石同功。又与砒石相得也。
味甘微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