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24页

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 津吞巴豆仁一枚。勿令破。后乃服药。痰饮吐水无时。此缘饮冷过度。脾胃气弱。不能消化。
饮食入胃。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饮酒自任。
稍加至三七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病患虚者宜之。心痛彻背。赤石脂干姜 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住。稍增之。
须知心痛彻背。皆太阳寒水上凌。非泛泛心痛之谓。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一两。为末。
每服三钱。米饮下。
〔论〕 石脂五色。各养五脏之气。而补髓之用。别录独以青白赤者当之。盖石中之脂。
如骨中之髓。故揭两石中取此。必以粘缀唇舌者为上。内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 髓生。然则髓者精气之所化。气化之所凝。从阴中蓄阳。故上归于脑。本经取其补髓。非取 其精气所化。气化所凝。如阴中蓄阳。以化而能归于凝。凝而未离于化者乎。(若是则焉得 以涩能固脱尽之)今所用石脂。惟赤者居多。以其甘温合而得阳之化。又酸辛合而能散能收 也。历观方书诸证之治。凡取其收涩者。未尝不有化之用存于其中。就以泻痢一证而言。如 寒者温药散之。既借此以化血分之凝。而即为收涩。即热者用寒药祛热。而亦不舍此味。盖 恐寒剂与热乖忤。更借此气化者。引寒导热。是亦因化为收也。明于一证之寒热皆宜。可推 类以尽他证矣。又本经言其补髓。即继之以益气。不可谓其专入血分。但属血分之病。由阳 中之阴能行其化耳。盖阳中之阴能行其化。是即可以益精而化髓。髓盈而气益盛矣。方书有 专取其补髓益气者。如养气丹震灵丹可据也。兹味非取其能收。盖取其精气之所化。而得化 之精气。有若凝为脂者。以对待涣散之气。不能翕聚以为病者。是则犹非取其脂也。取其化 脂之气。能为涣散之气用耳。即其能疗腹痛肠 下利。可以思能化能收之功。不然腹痛 利。
可仅仅以收为功也乎。即此以推。则其治女子崩漏。真是妙剂。盖崩漏虽多属虚。然有挟瘀 者。或有挟热者。此味可投之咸宜矣。本草别录本其精气之所凝为脂。遂明其有补髓之功。
修真者云。气盛则精盈。兹品由气化而脂凝。非由气盛精盈之义乎。经云。精成而脑髓生。
故别录首言益精。而后云久服补髓也。又本草别录。首云养心气。次即言益精。(心属阳中 之太阳。虽离中有坎。而阳实其主也。故曰养心气。肾属阴中之至阴。虽坎中有离。而阴实 其主也。故曰益精。)人身坎离交媾之乡。阴阳非涣然二也。修真者曰。气盛则精盈。精盈 则气盛。是精与气合一之义。心肾第为主耳。不得以气专属心。精专属肾也。赤石脂能于阳 中行阴之化以下归。即于阴中致阳之化以上济。阴阳不忒。而精乃益。甄氏故谓补五脏虚乏 云。
缪氏。火热暴注者不宜。滞下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积者。不宜。
〔修治〕 凡使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次。晒干用。( ) 亦有火 水飞者。(濒湖)
<目录>卷五\石部<篇名>阳起石内容:云母根也。生泰山齐山山谷及琅琊。今惟出齐州。(即济南府历城)其山常暖。冬 不积雪。每岁初冬。州官监取。积久穴深。 凿他石。得之甚难。以白色明莹。云头雨脚。
轻松若野狼牙者为上。黄色者亦重。其上犹带云母者。称绝品也。(别录颂)起为阳石。齐州 拣金山出者最胜。其尖似箭簇者力强。如狗牙者力微。置雪中倏然没迹。写纸上飘然飞举者 真。(庚辛玉册)
气味咸温。右肾命门气分药也。桑螵蛸为之使。恶泽泻菌桂雷丸石葵蛇蜕。畏菟丝。忌 羊血。补命门不足。治阴痿不起。及腰疼膝冷湿痹。妇人子宫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
并结气寒热。腹疼无子。男妇下部虚冷。肾气乏绝。子脏久寒者用之。然石药冷热皆有毒。
亦宜斟酌。(宗 )且非久服之物。(濒湖) 喉痹为相火急速之病。相火龙火也。宜以火逐 之。一人病缠喉风。表里皆肿。药不能下。用凉药灌鼻中。下十余行。外以阳起石伏龙肝等 分研细。新汲水调。日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此亦从治之道也。(子和) 阳在外。
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阳起两得之。(子由) 禀 纯阳之气以生。本经云。气微温。然观出石之山。大雪不凝。则其温气。当不甚微矣。咸温 入右肾。补助阳气。为除积寒宿血留滞下焦之圣药。(仲淳)阴痿不起。精寒无嗣者。同温 补药服之。能令阳道丰隆。总治男子九丑之疾。使人有子。
〔论〕 凡物之禀阳气盛者。无不上行。此山气有独钟而凝为斯石。(如温泉之类不多 有)用之者惟取其气。故以轻松)若野狼牙。着纸即飞举者为佳。夫阳火出于地中。宜其补命 门不足。起阴痿。暖子宫。为男女下焦之圣药。种种证治。皆取其上升之阳。动而不 之气 化。以对待之。第苏颂时已谓难得。迄今用其赝者。不如弗用之为愈也。阴虚火旺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