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极表。故去肾风者。即能治在表风邪。(东垣) 小便 出血。鲜地骨皮洗捣自然汁。无汁则以水煎汁。每服一盏。入酒少许。食前温服。 带下脉 数。枸杞根一斤。生地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 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
心胃壅热。水谷不下。用地骨皮汤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之。
〔论〕 地骨皮能益足少阴肾之阴气。以疗手少阳三焦之虚阳。盖三焦为元气使。根于 肾脏元阴。兹味由甘而苦。其气有寒。本中土之冲气以至地。且其金气涵水。能裕真阴之化 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 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
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于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 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心气根于肾气)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 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 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 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以为滋益之元者。(并为三焦元阳之始)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
士材云。中寒者。禁用。
〔修治〕 凡掘得根。以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用熟甘草汤浸一宿。焙干。恐其 太寒。以酒蒸用。 根多不能得河西者。必以醇酒浸。近火处顿干。(不可令熟)如此三次。
老人方可服。
\x子\x 七月作花紫色。随结红实。凌冬不凋。二月叶发。五月再发。其实乃谢。七月叶又发。
花即随之。
气味甘平。主治滋肾润肺。疗肝风血虚。去虚劳。补精气。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 饮。
遗 枸杞子甘润滋补。生精益气。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世人但以芩连知柏补阴降火。
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又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 有殊功(濒湖) 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又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老人阴虚者十常八九。故服食尤宜。(仲淳) 枸杞煎。治虚劳。退虚热。轻身益气。令一 切痈疽永不发。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渣再煮。取 五斗。澄清。去渣再煎。取二斗。入锅煎如饧。收之。每早酒服一合。此药采无刺味甜者。
其有刺者服之无益。 得地黄麦冬五味牛膝青蒿鳖甲地骨皮。除虚劳内热。或发寒热。加天 冬百部枇杷叶。兼治肺热咳嗽之因阴虚者。 与甘菊花相对蜜丸。久服则终身无目疾。兼不 中风。及生疔疽。 补虚长肉。甘杞子五升。无灰酒二斗。入瓷瓮内。拌搦勿碎。浸七日。
漉去子。温饮之。先以三合为始。后任性长饮。以多取效。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
滚 〔论〕 凡味之兼甘者。即非阴阳偏至之气。枸杞根苗及实俱有甘。但根亲乎地则气寒。
苗亲乎天则气凉。惟其子本水土合德之精。而结为孕育不息之生意。所以阴中含阳。阳为生 育之元。味甘而气平。故能去虚劳。补精气也。其结实于秋。专得金气。而色却红润。是 金中有火。所谓金火合而血化者。此为最切。第用杞子者。类知其由肾润肺。而不知水脏得 金气之专。实由能润心燥而后至肾。(海藏治嗌干心痛。次乃及于引饮肾渴。)所以益肾阴者 。真有母气精专之化焉。(能润心燥。是离中有坎而血生。故下归于肾。乃得坎中有离而气 化。盖因火得金以为用。故润心燥而血生。金得火以为主。故归肾宅而气化也。)夫气不化 。则精亦不足。此红润而甘者。味固至浓。气亦甚全。味浓而益阴者。有其资生。气全而化 精者。有其资始。生精益气之说。岂其诬哉。惟本益阴。而又能化阳。虽化阳而还归益阴。
是从天气以归于下之阴。即得从地气以达乎上之阳。人身从阴中达阳者。惟肝胆为先。杞子 之由阴达阳。适合于肝。故入肝疗风而尤能明目也。
肠滑者禁用。(士材)
〔修治〕 去蒂及枯者。酒浸一宿。捣烂入药。
枸杞虫 食枸杞叶。状如蚕。作茧为蛹时。取晒干收。
味咸。气温。和地黄为丸服之。大能起阳益精。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牡荆内容:即俗所谓黄荆条。非蔓荆也。处处有之。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如榆 而长。尖边有锯齿。五月杪间。开红紫花成穗。子如胡荽而有白膜裹之。
\x茎叶\x 味苦。气寒。
附方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腰脚风湿痛不止。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 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
\x荆沥\x 气味甘平。去心闷烦热。头昏旋晕目眩。心头洋洋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 渴。除痰唾。令人不睡。治心风为第一。(贞白)化痰去风为妙药。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 竹沥荆沥姜汁合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濒湖)二汁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