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71页

痹四肢拘挛。 同续断杜仲牛膝山萸巴戟故纸。治肾虚寒湿客之腰痛。
同苍术黄柏黄 连翘石菖蒲薏仁银花鳖虱胡麻木瓜土茯苓。治下部湿疮不愈。兼治脓窠 疮如神。 同黄柏菖蒲蛇床子为末。敷囊湿神效。如作汤沐。加荆芥苦参防风。 虚劳不足 。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 。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 妇人血风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 干舌涩。不思饮食。服油煎散。五加皮丹皮赤芍当归各一两。为末。每一钱。水一盏。取青 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 男妇香港脚。骨节皮肤肿湿疼痛。五加皮远志肉各四 两。酒浸。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干为末。即以浸酒为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 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按远志为五加皮之使。其为肾剂益明。
〔论〕 五加皮治风湿痿痹。(本经言 。别录言两脚痹疼风弱。权言软脚。皆痿也。
痹者。即甄氏所言恶风血。瘀血。痹湿内不足也。)夫湿伤肾。肾不能养肝。肝自生风。遂 成风湿。其本病于痹湿内不足。而血脉凝滞。其标见于筋伤。不能束骨。而为风弱软脚。然 则五加乃疗湿之化风。非疗风病。经曰。风从阳受之。湿从阴受之。其本固区以别矣。此味 初辛次苦。苦胜于辛。辛居先而即随苦以直下。故入肝散风。入肾燥湿。而皆以气之温者和 之。人惟肾肝气虚。故病于湿。湿者阴之淫气也。阴淫则阳不化而为风。风者阳之淫气也。
阳淫则阴愈不化而病于湿。至更病于湿。则阴锢阳。阳蚀阴。而成湿热。如疽疮阴蚀。及骨 节挛急是也。夫既曰缓弱。又曰挛急者。因湿郁为热。热伤血而不能养筋。故为挛急也。五 加皮以辛苦温。散其阳实之淫气。即行其窒滞不化之阴气。是治风也。实由湿而治之。祛风 本于宣湿。逐湿又即以清热。所以热痹(如防风丸)冷痹(如巴戟天汤)皆用之。别录言其 益气坚筋骨强志意者。固以元阳得畅。真阴能化。而生化之源不竭也。岂得与他味之宣风除 湿者例论乎哉。或曰。此味所疗者湿化风。宜曰湿风。乃曰风湿。何也。夫肝司风木。而藏 血。而主筋。而主经络。透关节者也。今一切所见之证。皆见于风木。故以风冠湿而言风。
又即不能离湿也。若但以为驱风之味。则梦梦矣。
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仲淳)
〔辨治〕 北地生者。微黑而硬。南土者。微白而软。大类桑白皮。用南五加皮。 剥 去骨。阴干酒洗。通行周身。或用姜汁制。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枸骨内容:一名猫儿刺。(叶有五刺如猫形)多生江浙间。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 翠浓硬。有五刺角。四时不凋。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 膏。
\x木皮\x 味微苦。气凉。 浸酒补腰脚令健。(脏器)
\x枝叶\x 气味同皮。应入肝肾二经。 烧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癜风。(脏器)取其叶煮饮。治 痰火甚验。按痰火未有不由阴虚火炎。上烁乎肺。煎熬津液而成者。此药直入足少阴补养阴 气。其消痰火也。如釜底抽薪然。 能散风毒恶疮。昔有老妓。有结毒已三十年。有道人教 以单服此药。疮愈而色亦转少。皆假其清热凉血之功也。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枸杞内容:陕之兰灵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其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 。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异于他处。入药以河西者为上。(濒湖) 苗乃天精。
其味苦甘。而气凉性升。根乃地骨。其味甘淡。气寒性沉。子味甘。气平。性润。气味既殊。
功用自别。而本经止概言之。(又) 枸杞凌冬不凋。其叶三发。发于七月者。花即随之。
而实亦随结。是禀金气而涵水。固不分于苗根及实矣。特金气之专萃者尤在实。而河以西者。
气味更浓也。
\x苗\x 如榴叶而软薄。
味苦微甘。气寒。 治上焦心肺客热。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作饮代茶。
止消渴烦热。 火赫毒疮。患此急防毒瓦斯入心腹。枸杞叶捣汁服之。立瘥。
\x地骨皮\x 即枸杞根。
味甘淡而苦。气寒。阴也。入足少阴手少阳气分。 主治去下焦肝肾虚热。益精气。凉 血坚筋骨。解有汗骨蒸肌热。疗消渴。泻胞中火。降肺中伏火。退热补正气。去肾家风。并 治在表无定风邪。(此阴虚生风非指外感之邪也)及骨槽风。 方书更治虚劳发热。往来寒 热。诸见血证。鼻衄嗽血。咳喘消瘅。中风眩晕。痫痉虚烦。悸健忘。腰痛行痹。香港脚水肿。
小便不通。赤白浊。西土产者。功用如上。他产则泻热较甚。未可一例言也。 凡阴虚血少。
阳气下陷于内而为热。热气薰蒸于表而汗泄。为有汗骨蒸。又肾主骨。肾脏有热。则骨亦热。
而血涸髓枯。筋失荣养矣。地骨皮入肾益阴气凉血。所以解有汗之骨蒸。并强筋骨也。(类 明) 三焦之气。原自极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