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73页

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
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丹溪)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煎 至一升六合。分作四合。日三夜一。
〔论〕 牡荆汁冷而甜。丹溪故谓气实能食者用荆沥。参之荆叶治九窍出血。则此味似 能于阳中守阴。所以治心风推为第一。更观心虚惊悸一方 。即知其有合于离中之坎。而守其 取沥法 用新采荆茎。截数尺长。加于两砖上。烧其中间。以器两头承取。热服。又法 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其外。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木芙蓉内容:一名拒霜。处处有之。插条即生。用叶并花根皮俱可。
味微辛。气平。性滑涎粘。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 痛。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生研 或干研末。生蜜调涂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 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效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蔓荆子内容: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气味苦辛。微凉。气清味薄。阳中之阴。入手足太阳经。主治凉诸经血。益气明目。利 关节及九窍。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搜肝风。散风邪。治太阳风头痛。头沉昏闷。除昏 暗。止目睛内痛。及目泪出。方书主眩晕螈 。颈项强痛。腰痛挛痞。行痹着痹。并耳鼻齿 病。蔓荆子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主头 面风虚之证。(濒湖)蔓荆之治。何以于头目为先。盖阳气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经脉。正所 谓卫气充周。而后精专者入于脉也。
〔论〕 蔓荆春因旧枝而生小叶。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温之气以生。夏热之气以长。
九月结实。是因深秋凉降之气以成。其味始尝之多苦。后味之有辛。更有微凉。正其气化之 应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假令自天 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凉固在天之阴而降地者也。蔓荆从 苦温而成于辛凉。以升天始。以降地终。夫有温升。始有凉降。而有凉降。乃以成其温升。
(阳不得阴。则阳无以化也。)东垣曰。诸阳气皆根于阴血。阴受火邪。则上乘阳分。而阳 道不行。此味成于凉降。能凉诸经之血。不使火邪乘于阳分。且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绎 东垣数语。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温升散。推为风剂。孰知有妙于凉降以成其温升。
不使阳之戾气。化为风眚者乎。(凉血则阳得阴以为守。而风木之气化自平。故此味专治内 风。凡方书中用疗风证。须识此义。)或曰。本经首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此凉血之故欤。
抑 气也。虽水谷之悍气入卫。不能入于脉。然卫气充周。和调五脏。洒陈六腑。遂能入于脉。
是有充周之气。乃有精专者以入于营。固无二气也。然则如上主治。岂能外于温升之气乎。
第温升之气无凉降。则阳中无阴。与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者无二义。惟此味本温升之气以归 凉降。有阴降而阳随之化机。故能使阳入阴中。而营气得以贯注。遂为筋骨之利。而痹者通 挛者伸耳。先哲言营之机不动。则卫气不布。斯语可互为参也。(即伏虎丹之治瘫痪。拯济 换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汤之疗心痹。小乌犀汤之治行痹。神效黄 汤蔓荆子汤苦参汤之 疗着痹。有一不由于营卫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参苦参汤。乃治营虚卫实而肌肉不仁者。可 知兹味之用。以阴而达阳。即由阳以彻阴也。)再如洁古谓其凉诸经血。又曰气清。别录言 其益气。大约凉血益气。妙皆以清气为关捩子。盖其气清者。阳得阴以化。东垣所谓阳道得 行。即此是气益矣。故气虚而头疼。气虚而着痹。气虚而胸次痞。率于补气中用之。不可想 见其气清即气益之微义欤。至其并能化阳之戾者。以气之虚者欲补。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 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气以化之。总之于气胥益也。(观螈 一证。有牛黄散治其虚。更 有胃风汤独活散治其实可见。)然则此味先入何经。乃合于凉血。以奏益气之功欤。曰。手 太阳小肠受邪。蔓荆子除之。此说最当矣。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 不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主血。而小肠即为血化之府。东垣所谓诸阳气根于 阴血者也。况小肠经脉。上会诸阳于督。下会诸阳于任。其上而受诸阳之施化者。实下而根 柢于真阴之熏蒸也。所谓小肠之邪。即病于气化不清。除小肠之邪。非即凉血而令气清。气 清而令气益乎哉。彼洁古云入太阳者。固包举手足两经而言矣。
〔修治〕 去膜。打碎用。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金樱子内容:四月开花白腻。夏秋结实。如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味甚涩。宜九十月半黄时采。
不尔反令人利。味酸涩。气平温。气薄味浓。阴中阳也。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凡开肠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