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白术莲实。止久泻因于虚寒。 同蛇床五味山萸杜仲续断。止虚寒带下。 劳嗽。
(即火郁嗽)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不得眠一边。用诃子海浮石瓜蒌杏仁青黛童便浸 香附半夏曲等。姜蜜调噙化服。此证必以补阴为主。而取诃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 下 痢赤白久不瘥。转为白脓。用诃子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效。若 只水痢。加甘草末一钱匕。若微有脓血。加三匕。血多亦加三匕。
〔论〕 诃子产于炎土。七八月结实。禀金气以告成。而金随从火以为用。故其味初尝 之涩。次苦。苦居胜。又次酸。酸微有甘。夫苦从火化。酸者阳气之不尽宣。而涩乃阴气之 不尽畅也。昔贤谓血得酸则敛。得苦则涩。是阴持于阳之中不能尽畅而为涩也。诃子之先涩 者金。次苦者火。禀金气而反从火以为用。故其金从火以降。而火又由金以敛。所以同于降 泻。则奏降泻之功。同于收敛。则致收敛之效。大约具降收之全性。与他药之擅一长者有异 也。 方书于诃子有止用皮者。有止用肉者。其肉先涩次苦。而涩不敌苦。又次酸及甘。乃 甚微。是肉之为用。降泻居多。而泻中犹有收义。更合于中土之气而不尽泻也。其皮涩与苦 等。次止有甘。亦甚微。是皮之涩能敌苦。泻犹未极。又止带甘。则泻中尤有缓也。二者须 索其味之有异以施治。乃为得之。 再按诃子下逆气。泻结气。通积聚。利咽喉。历考成方。
如息贲之枳实散。伏梁之半夏散。奔豚之木香槟榔散。便闭之七宣丸。又声喑之诃子汤。梅 核气之清咽屑。或止同于降泻。从邪之实者论治。或更同于寒凉之降泻。从实邪之有热者论 治也。又如胸痞气滞胁肋刺痛之沉香升降散。胸痹喘息之利膈散。息贲之半夏汤。喘证之苏 杏散。或兼补剂。从虚中有实者论治。或更兼温补。从虚中有寒者论治也。是其降泻为功。
岂得畏气虚而不用乎。至又有用其酸与涩者。义固非与降泻相戾也。人身肺气犹天。其职司 降。而有降即有收。自飞门至于魄门。皆一气之所贯。(若有降无收。有收无降。则升降息 而气立孤危矣。) 经故曰魄门亦为五脏使。言脏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借以 调。诃子入手太阴阳明。其味始于涩苦。终于酸甘。降与收随所合而为用。是以丹溪治久嗽 劫剂。则同于百药煎荆芥穗。河间治失音发声。则同于桔梗木通童便。东垣以止久痢。则同 于御米壳干姜陈皮。宝鉴则合于椿白皮母丁香。其通便闭也。合杏仁麻仁枳壳为二仁丸。协 柴胡枳实桃仁大黄木香为七宣丸。绎此不可以识诃子之长技。亦惟我所使欤。总之。用以降 泻。宜于气实。实者邪气实。用以收涩。则宜于气虚。虚者正气虚。此中后先主辅。惟当适 事为故耳。至缪氏致慎于火嗽湿热痢。立论良是。第丹溪治火嗽久病。有同杏仁青黛海粉皂 角胆星而用者。又治湿热久痢。(地榆丸)有同地榆当归木香黄连阿胶乌梅而用者。正可推 此类以尽变也。又如滑泻之治。有诃子散以治热。更有诃子丸以治寒。举寒热而皆宜。其故 可思矣。再河间治热滑诃子散。用诃子木香黄连甘草。其云腹痛渐止。泻下渐少。宜此药止 之。如止之不已。宜因其归而送之。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玩此。则主辅应有合宜之味。
而火嗽 凡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滞下。湿热正盛。法并忌之。(仲淳)
〔修事〕 水泡。面包煨熟去核。或酒浸蒸去核。焙干。 清痰生用。止泻煨用。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柽柳内容:一名观音柳。小干弱枝。赤皮。细叶如丝。叶梢带微赤。凌冬不凋。一年三次作花如 蓼色。
\x枝叶\x 味甘咸。气温。浮而升。阳也。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 主治消痞。散痧疹毒。解酒 毒。利小便。 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开发升散之神药。首尾兼资。 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 元参牛蒡子麦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斑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 芒刺。大渴谵语。斑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一切风。不问远近。用赤柽木叶 半斤。荆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 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
腹中痞积。柽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芜荑内容:山榆仁也。气膻者良。
气味苦辛温平。 主皮肤肢节中风毒淫淫如虫行。杀虫止痛。治积冷气心腹症痛。妇人 子宫风虚。小儿疳泻冷痢。得诃子豆蔻良。 和猪胆脂。涂热疮。和蜜。治湿癣。和 牛酪 或马酪。治一切疮。 其功长于走肠胃杀诸虫。消食积。为小儿疳泻冷痢必资之药。(仲淳)
脾胃有虫。食即作痛。面黄无色。以芜荑二两和面。炒黄色为末。不拘时。米饮服二钱匕。 疳 热有虫瘦悴。久服充肥。用芜荑一两黄连一两为末。猪胆汁七枚和入碗内。饭上蒸之。日一 次。九蒸后。入麝香五分。汤浸蒸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 结 阴下血。芜荑一两捣烂。纸压去油。为末。以雄猪胆汁丸梧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