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60页

。每服九丸。甘草汤下。日 五服。三日断根。脾胃气泄。久患不止。芜荑五两捣末。饭丸梧子大。每空心午饭前。陈 米饮下三十丸。 腹中鳖瘕。嗜酒者。血入于酒为酒鳖。多气者。血凝于气为气鳖。虚劳痼 冷。败血杂痰为血鳖。摇头摆尾。如虫之行。上侵人咽。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
大则如鳖。小或如钱。治法惟用芜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药。乃可杀之。若徒事雷 丸锡灰之类。无益也(直指方) 多服发热心痛。为辛故也。(孟诜)
〔论〕 芜荑先百木而青。逗春生之端。当入肝以宣肝用。其味辛。是木以金为主。而 得宣之用也。其气温。正得春阳之气也。辛温更合于苦味。而宣散乃有功。世但知其散风杀 虫。不知从极阴之脏而宣阳。故气之凝者能散。血之结者皆宣耳。夫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源。
而以肝为主。仁斋谓治虫独取此味。兼之能理气血者。诚为有见。即其所治妇人子宫风虚。
非亦根于气血之虚乎。(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然胞宫为之行其化。亦本于厥阴风木之 化。气血虚则胞宫无所藏。而风木亦无所养以行其化也。)
〔辨治〕 当用大者。(小者即榆荚仁)陈久乃良。炒去壳。其气膻。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水杨内容:即蒲柳。 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与柳全别。(柳叶狭长。枝条长软。)
\x枝叶\x 气味苦平。 治痈肿。发痘毒。 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 痘疮数日。
陷顶。浆滞不行。乃气涩血滞。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
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通彻。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 行也。若内服。助气血药。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亦不得而阻之矣。如不满。再浴之。
力弱者。只洗头面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苏方木内容:苏方国产此木。今人省呼为苏木。
味甘咸微辛。性平。降多于升。阳中阴也。入足厥阴。兼入手少阴足阳明经。 主治产 后败血胀闷。或血晕口噤。由于恶露不下。(如由去血多而虚者仍忌)及血气心腹搅痛。月 候不调。疗虚劳血癖。气壅滞。并男女中风口噤不语。治人常常呕吐者。(恐胃有瘀血也) 破 疮疡 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 又能破死血。产后血肿胀满欲死者宜之。(洁古) 禀水土 之气以生。其主治悉由入血行血。辛咸消散。兼有软坚润下之功。(仲淳) 同泽兰川芎麦 冬生地蒲黄人麦童便益母草牛膝黑豆荆芥穗。治产后血晕有效。 同山楂延胡丹皮泽兰当归 五灵脂赤芍红花。治产后儿枕作痛。加乳香没药。治产后血癖不消。因寒而得者。加炒黑干 姜桂各少许。 同延胡丹皮当归牛膝地黄芍药续断。治妇人月后不调。煎浓汁。加入乳香没 药血竭自然铜 虫麻布灰黄荆子等末。量病轻重。调服四五钱。治跌扑损伤如神。 产后气 喘。面黑欲死。乃血入肺也。用苏木二两。水二碗。煮一碗。入人参末五钱。随时加减。名 参苏饮。神效。
〔论〕 苏木之味。甘多而兼咸。又有微辛。夫咸走血。甘入脾。然其质木也。其色赤 也。是心之生血。肝之藏血。脾之统血者。莫不具矣。又辛味藉肺金之气以达血之行。故于 血分之用最专。大约欲和血。则少用。欲破血。则多用可也。至谓其散风。乃属血中之风。
如血晕口噤证。观于表里二字。义固可思。
产后恶露已尽。由血虚腹痛者。不宜用。(仲淳)
〔修事〕 去皮节。细锉。和梅枝蒸半日。阴干用。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棕榈皮内容:气味苦涩平。 止味衄。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俱烧灰存性用)烧黑性涩。
凡失血去多。淤滞已尽者。用之为当。 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下血不 止。棕榈皮半斤。栝蒌一个。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论〕 棕榈皮用止吐衄。世类以其苦涩为功。夫血溢岂遂以苦涩止。且能止者又何以 能破(破症)乎。要知兹木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是以化为生。于人身 血分之生化。诚有合焉者。又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于人身血络之如织而复有 条理更相合焉。阅方书主治。于下血尤多。大约能使不归经络之血。胥以就理。其功固在苦 涩之外矣。夫血脏即风脏。血之不能和而就理者。乃风脏还病于肠胃之由也。如止以苦涩奏 功。岂遂能疗肠风而得当耶。
凡暴得吐血。瘀滞方动。崩中。恶露未竭。湿热下痢。肠风初发。带下方炽。悉不宜遽 用。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巴豆内容:出巴蜀。(嘉州眉州戎州皆有)而形如豆。故名。有雌雄。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 者是雄。雄者峻利。名刚子。(亦书江子)雌者稍缓。(濒湖) 出戎州者。壳上有纵纹。隐 起 味辛。气热。有大毒。 生猛熟缓。能吐(不去心则呕)能下。浮中得沉。升中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