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白术止助其健运。五味稍敛其耗散。又有消 导之味。而取效于下血。可以思其用矣。
〔论〕 草木之四时不凋者。或得于纯阴。或得于纯阳。浓朴气味苦辛。色性赤烈。纯 阳之木也。其苦味应于花赤而皮紫。是味归于形。其形色紫赤应于气之温。是形归乎气。不 可想其纯阳而能散结之用欤。 (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阴衰。在气化应然。原非偏至之戾 气也。浓朴所谓纯阳。即禀乎此气。其能散元气者。亦如夏时之宣泄已极。非谓其辛热太甚 也。)夫苦能下泄。苦从乎温。则不下泄而温散。卢氏所云从内而外。以司夏出横偏之令者。
若苦合于寒。则直下泄。如枳壳辈是已。夫气之生化在中土。此味苦中觉有微甘。所以直归 中土而散结气。苦味从温。所以能就气分而散之。凡病乎寒湿之邪者。实为的对。其病乎湿 热者。有苦寒以清热燥湿。而假此苦温以散其结。亦罔不奏功。至先哲首以除胀满为言。惟 虚而无邪之胀满。不宜混用。若寒湿实邪。固其正治。即湿热为病。如浓味积热及外感郁热 者。亦实胀也。苦寒药中。可假浓朴以除之。或中气虚而患湿热。则必审虚与实。孰多孰少。
更审乎时之久暂。以定攻补之多少。此味又未可去也。如苦寒除邪之味多。而健脾者少。用 此散湿热之结。恐苦寒直攻。不能径散也。又如苦甘健脾之味多。而除热者少。用此化补益 之骤。恐苦甘径补。不能直受也。(湿热不宜纯甘。虚而有湿热者。宜于苦甘。) 即此推之 他证。凡可投浓朴者。悉如斯矣。 浓朴始尝味苦。苦中微甘。最后有辛。意非辛也。乃苦 温之余烈。俗所云麻味也。故以姜制之。犹制半夏之义耳。然则浓朴从苦温以散结。不若枳 壳从苦寒以泄滞矣。夫气以温热为升为补。而苦甚者。乃从升补中以散之。以寒凉为降为泄。
而苦甚者。乃从降泄中以导之。故浓朴之治。宜于寒。或宜于湿。而枳壳之治。宜于热。或 宜于燥。当各从其所对以投之。如施浓朴于燥热之结。犹可借从治以奏功。若施枳壳于寒湿。
是气本下而复降之。不惟无益而有害矣。
缪氏云。性味散而不收。略无补益。凡病气虚不能归元。血槁不能润降。(膈证等) 老 人娠妇及产后。咸忌。
〔修治〕 去粗皮。用姜汁拌浸。仍用姜渣同炒。以姜渣黑色为度。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杜仲内容:味辛甘微苦。气平而温。气薄味浓。降也。入足少阴厥阴经。 肝经气分药。 主治 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 。治肾劳腰脊挛。脚中酸疼。不 欲践地。(此阴不得阳以运者)除肾冷 。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能使筋骨相着。(东垣)
虽温而不助火。(士材) 色紫而润。气温平而和阳。味辛甘而裕阴。故能由肾而致肝之功 用若此。(濒湖)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 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 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山药五味子菟丝子黄柏。治肾 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 胎孕三四月惯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
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五六两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 少年 新娶得脚软病疼甚。作香港脚治不效。用杜仲一两。每半酒半水煎服。取愈。
〔论〕 杜仲味先辛。次甘。又次苦。甘不敌辛。而苦则微甚。以辛始而以苦终。是苦 乃辛甘归宿之地。而引辛甘致其用者。固在苦也。苦属火。苦所就下之火。即元气。兹味由 辛甘而苦。是其归于中五之冲气者。皆降而浓育乎阴中之阳也。即其色紫。非下就相火之一 证乎。夫三焦元气。上下际蟠。(水中有火。乃肾中元气。而三焦布之。) 兹何以独致其用 于下。盖中土之甘。化归于肾。而天气之辛化。又因中土而归之。则所谓益元阳。致津液者。
其 总之。此味功用。全以元气为本。(身半以下。腰膝与脚。皆借此阴中元阳以为张弛之主。
至于疗堕胎。尤以化为主。不徒恃形器之相维也。) 本经所谓益精气强志。皆不离元气而 言。但于阴中生阳。即于阳中含阴。非偏于阳者。(非偏于补阳。故兹味以益精气为主。精 气益则筋骨自坚。)经故谓其气平。李氏亦云温而不助火也。抑三焦元气即肾气。乃又言其 为肝经气分药者。以肝本肾为化原。而还为肾畅其化育之用。试参东垣能使筋骨相着一语。
则可见肝之化原在肾。而肾之资益在肝。此味由肾益肝。即由肝资肾。故得筋骨相着。肝之 借以致其气化者此耳。非谓其更入肝也。(能补肾中元气。即是肝经气分药。即是能补风虚 润肝燥药。肝燥者何。元阳虚而风木之真气不达。故燥急也。)藉非本于三焦之元气。阴中 生阳。阳中含阴。其能使风虚肝燥胥以受益乎。至如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皆阳气之不周于 阴也。虽贵其脂润。而取用在皮。亦可以思矣。审此则凡阴虚以为腰痛者。犹当酌而施之矣 。甄权疗肾冷 腰痛。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夫冷与劳。皆属肾气之虚。肾中元阳虚。即有 腰痛脊挛之证。亦即有阳虚而病于风之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