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51页

惚。
一钱。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麦冬汤下。(大智师)凤髓 甘草五钱。为泻相火益肾水之妙剂。 疮热疮。黄柏末一两。轻 〔论〕 丹溪谓黄柏有补阴泻火之功。然非阴中之火。不可用。夫阴火即水中之火。
乃人身元气之根蒂。宜温养。不宜寒泻者也。如先天元阴虚而相火炽。不独恃此味以获济。
惟是后天气血。或六淫七情以伤之。致累及元阴。元阴受伤。则水不配火。元阳不得元阴以 宅之。于是少火化为壮火。举三焦元气。尽为之病矣。所谓阴虚则无气是也。此味本北方寒 水所化。藉其同气相求。以助阴。而即以伏阳。(丹溪所谓从其性而伏之)助阴以育阳。则 气食少火。元气回而肾阳自壮。骨髓自坚。所以能疗下焦痿厥也。不宁惟是。凡阴伤而阳亢。
亢阳即还以蚀阴。如骨蒸遗精失血等证。胥借此为要药矣。至于湿热之治。观本经首言五脏 肠胃中结热。此便可参。盖水土合德以立地。而胃之三脘。皆根于任脉。肾之阴气不足。则 热自结于胃。胃壅结热。则湿土之阴气无从施化。而还病于湿。是阴气不足。由肾及脾。肾 与脾合病。斯五脏肠胃病于湿热之证多矣。本经所列黄胆肠痔泄痢及漏下赤白。固为病于湿 热。即下焦痿厥瘫痪诸证。亦未有不合于中土之湿以为患者。丹溪治痿独取阳明。正为此也。
故味丹溪就其性而伏之一语。则知用黄柏非以水胜火。乃以水养火。味丹溪治痿独取阳明之 义。则知用黄柏非止以肾阴得达于胃。更欲使胃阳得化于肾也。(盖热之结者。胃阳不得化。
肾阴达于胃。而胃阳化矣。)由肾合脾。何以取责于胃。盖柏皮达肾阴于脾。脾得为胃行三 阳三阴之气。而肠胃之结热乃清。但三阳三阴之气。脾固为胃行之。而能行三阳三阴之气者。
则属之胃。故取责于胃耳。又元阴乃后天营血之母气。故丹溪酒炒末为潜行散入血分。最妙。
罗周彦曰。有先天元气之阴。即肾水母气所禀。元精之气是也。其真阴本体。则深藏于左肾 之中。而真阴妙用。则默运于精神之内。是谓无形者也。后天元气之阴。即身中所化营血之 母气。先天有形元气之阴也。此亦天赋自然之真。其体附藏于脾胃中。化见于人迎。故其脉 在心部。而其用则见于血也。又曰。元阴不甚损。其有形肾水之阴暴伤。致相火动而乘于阴 精之分为患者。知柏滋阴降火之法。可任用之。至于肾水中母气。先天元阴之精受伤。以致 无根虚火为病。若妄投之。必反损其元而绝其生机矣。合二论观之。所谓损其元阴者。由伤 其生身之精。损其肾水之母气也。肾水之阴暴伤。由病于后天之气血。而暴伤有形营血之母 气也。盖肾水之阴。即营血之母。此处分晰极确。而后黄柏之可用不可用。庶乎无误。不至 久用而寒中。亦不至当投而敛手。以致剂不中病也。
缪氏云。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薄弱。或泄泻恶冷。上热下寒。小便不禁者。咸忌。
〔辨治〕 蜀产皮浓二三分。色鲜黄者良。 生用降实火。熟用不伤胃。酒制治上。盐 制治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篇名>浓朴内容:以建平宜都及梓州龙州者为上。木皮鳞皱。肉浓色紫多液者。入药最良。
\x皮\x 味苦辛微甘。气大温。气味俱浓。其体重浊。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散结气。除胀满。(因其辛以提滞气)疏胃湿滞。治胃中冷逆呕吐。及腹疼泄利。
疗寒湿霍乱。化水谷。止吐酸水。除冷积。更同他药治湿热诸证及下痢。 性宜有毒。以其 得阳气之正。故无毒。(仲淳) 浓朴平胃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胀。宜斟酌用之。误服 脱人元气。惟寒胀大热药中兼用。乃结者散之之神药也。(洁古) 气实人误服参 。胀闷 作喘。宜此泻之。(丹溪) 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泻实满。苦能下气也。与陈皮苍术同用。
则除湿满。温能益气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浓肠胃。(海藏) 浓 朴辛热苦温之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所主诸证。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
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至于益气浓肠胃。盖指邪气去正气自益。积滞消肠胃自浓之意。
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仲淳) 同陈皮枳壳麦芽山楂草果砂仁矾红。治伤食腹胀。
同苍术黄连橘皮甘草葛根白术。治湿热作泻。 同槟榔木香黄连滑石橘皮白芍甘草。治滞下 初起。 同白术人参白芍茯苓。消腹胀。 佐生姜陈皮藿香砂仁半夏。止胃寒呕吐。 同三 棱蓬术槟榔人参青皮。治积年冷癖坚块。 有患肠风下血。大便时鲜血四射。淋漓不止。年 久面色痿黄。腰痛腿酸。四肢无力。阳事痿弱。缘下血投苦寒剂经年。故致病剧也。先制煎 方服之。后照方倍加为两。作丸服效。姜朴五钱。神曲一钱。土炒白术一钱。炒麦芽一钱。
北五味一钱焙研。加陈黄米四十九粒。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凡肠风下血者。多系脾胃 虚寒。不能摄血。服之皆效。虽酒客湿热下注放血者。服之亦效。按浓朴佐参术诸补剂。化 补中之滞以消胀。其义固然。兹方乃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