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31页

者。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罂粟内容:一名御米。秋种冬生。叶如白豆。三四月抽苔结苞。花开则苞脱。花如仰盏。凡四瓣 罂在花中。长一二寸。须蕊裹之。上有盖。下有蒂。宛如酒罂。中有白米。极细。可煮粥 和饮食。(故名御米)其壳入药甚多。而本草不载。知古人未之用也。今园丁蓄罂粟子。每 于中秋夜半下种。其苗出土。不逾数日。所云秋种冬生。事未尽然。或地利各殊。故先后不 一乎。御米。气味甘平。性寒。主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颂)多食利二便。
动 钱 \x壳\x 味酸湿。气微寒。敛肺涩肠。止泻痢。(日久腹中无病者)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止 心 治嗽 粟壳 食而 咳 卧时白汤下。
〔论〕罂粟秋种冬茁。由金而趋水以生。秉收气以固脱。故能入肾而治骨病。至于咳嗽 滞下 用芎 肝木 乳香盏落散(以粟壳为君)之类是已。就头风一证。不可推类以尽粟壳之用乎。
凡泻痢遗精。湿热方盛。而误用之。或腹痛不可当。或攻入手足骨节。肿痛不能动。或 遍身 可不慎哉 〔修治〕以水洗润。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阴干细切。以米醋拌炒入药。亦有蜜炒蜜 炙者 阿芙蓉 相传为罂粟花之津液。气味与粟壳同。止痢功胜粟壳。但忌常服。久反无验。
且伤耗阴液。虽提助精神。而损折人寿。宜切戒之。
小儿痘疮。行浆时泄泻不止。用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愈。他药莫能逮。
忌醋。令人肠断。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淡豆豉内容: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者入药。有盐淡二种。惟江右淡者治病。造淡豉法。六月内。
大豆二三斗。淘净。水浸一夜。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服覆。每三日下看 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
盖。浓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 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矣。
味苦甘而涩。气微温。(非苦温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时气恶毒也。仲淳)
得醯 化 复及余毒。止暴痢血痢。方书治喘哮 疼冷。(别录)物经蒸窨。
别者。取一药兼疗之。凡初觉头疼。身热脉 一升。绵裹。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再不汗。加麻黄三两。(肘后方)春夏之 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
汤吐之。脏毒下血。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 安乃止。此药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以冷齑水 丸。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喘痰积。天雨便发 遇阴气触动则发。用淡豆豉一两。蒸捣如泥。入 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儿五丸。高枕仰卧。一 性亦随而出。病根永断矣。服后。忌食热物。寒热 桂木于舌下咽之。风毒膝挛骨节痛。用豉三五升。九 饮。妇人难产。乃儿枕破与败血裹其子也。以胜金散 裹了烧赤。研细。入麝香一钱。为末。取秤锤烧红淬酒。
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气。消乳食。
〔论〕味咸入肾。黑大豆为肾之谷。而味却甘。何也。盖足三阴同气于下。水土之合德 以立 营运。
湖所谓 缘脾 又为 令 伤 宣 之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陈廪米内容:一名陈仓米。北人多用粟。南人多用粳及 。并水浸蒸晒为之。入仓陈久。气 佳。
味淡咸酸。其性多凉。炒食则温。主治养脾胃阴气。宽中消食。多食易饥。止渴除热利 小便 多取 般积聚 去豆不用。入 以黄仓米三升 〔论〕陈廪米气味俱尽。还归于淡。淡能渗湿。为五味主。可以养胃气。且化滞热。又 可以 后大 故用 也。
不分 行。则 气。始 收脱。
热。不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曲内容:曲有麦面米。造者不一。或小麦连皮。井水淘净。晒干。六月六日磨碎。以淘麦水和作 块。楮叶包扎。悬风处七十日。可用矣。面曲造法。三伏时用白面五斤。绿豆五斤。以蓼汁 煮烂。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裹。悬风处。候生黄。收之。造白曲法。
用面 用糯 其各地 \x小麦曲\x 气味甘温。麸皮曲凉。入大肠经。(丹溪)调中下气开胃。疗脏腑中风寒。(藏器)
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吴瑞)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孟诜)止痢 \x面曲 米曲\x 气味同前。主消食积酒积糯米积。(研末酒服立愈)余功同小麦曲。方书治 胁痛痹。泄泻滞下。香港脚前阴疾。及耳猝气闭。
〔论〕曲有麦面米之殊。其性消导。不甚相远。却不可以消导之功尽之。盖天地人物。
不外 取五谷 第就其 逐 热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神曲内容:造法。于六月六日。用面五斤象白虎。苍耳草自然汁一碗象勾陈。野蓼自然汁一碗象 蛇。青蒿自然汁一碗象青龙。杏仁去皮尖五两及北方河水。象元武。赤小豆煮熟去皮四两 朱雀。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 如造曲法。待生黄衣。取悬风处。经年用。
味甘辛。气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