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30页

伤灼。新水调服。治 霍乱转筋。诸药毒死心头尚温者。此更解之。护心散(又名内托散。乳香万全散)凡有疽疾。
一日内宜连进十余服。使毒瓦斯外出。方免变证。迟则毒瓦斯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菌。不 食 研 呕逆 丹石发 当助气 脾胃虚寒滑泄者。忌食之。(仲淳)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扁豆内容:花具紫白二色。秋热便不易生。故名凉衍豆。俗讹为羊眼豆。赤黑斑色者。不入药。
\x白扁豆\x 味甘。气腥香。性平。入足太阴阳明气分。主治和中下气。通利三焦。益脾胃。除湿热。
消暑止泻痢。蠲脓血。疗霍乱。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服取效)硬壳白扁豆。气性得 乎 亦调脾胃。(濒湖)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贯连三脏之义。右迁而降。自然暑息热 消 白术 能 〔论〕扁豆二月下种。历春夏。至白露后。乃更繁衍。且秋热便不易生。是其气归于金。
而 水 利 者。为土得木火以为体。金 患冷人。弗食之。(诜)
〔修治〕取硬壳者。连皮炒熟用。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
\x叶\x 气味相同。主霍乱。治霍乱秘法。白扁豆叶一把。同白梅一枚。并仁研烂。新汲水 神效。吐利后转筋。捣白扁豆叶一把。入醋少许。绞汁服。立瘥。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刀豆内容:三月下种。五六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荚微似皂荚。老则收子。大如拇指头。
气味甘平。主治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取 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可见下气归元之功。(濒湖)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粟内容:古者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今之粟。古时但呼为粱。后人又专以粱之细者名粟。(
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又)
粟米即小米。味咸而淡。气微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治反胃益气。益丹田。补虚 损。
难化 降胃火 消化。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盐 云。纳醋中吞之。得下便已。〔论〕粟之味咸而淡。在诸谷中。有水土合德之义。内经言脾 宜食咸。盖谓脾合于肾之阴。
由胃以归于肾乎。所云能养肾 为胜。以其赋有阳气。则淡渗 胃冷者。不宜多食。(藏器)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粱内容:粱。即粟也。古者黍稷粱秫总称粟。汉后始以粱之细者为粟。今俗。但称粟中之大 穗长芒。粒粗而有黄毛红毛白毛诸品者为粱。
\x黄粱米\x 气味甘平。主益气和中。止泻。疗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霍乱烦躁。黄粱米 升。水半升。和搅如白粉。顿服。霍乱大渴不止。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
三升。稍稍饮之。
\x青粱米\x 种类中有大而青黑色者。其谷芒多米少。
味甘气凉。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脾虚泻痢。青粱米半升。神 曲一 能明 〔总论〕黄粱性味甘平。得土之中和气多。较他谷最益脾胃。青粱禀受金水之气。其性 凉。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秫内容:秫即粟之粘者。似粟米而小。北人呼为黄糯。
秫米味酸。性热。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治寒热。(千金肺疟方用之)利大肠。(别 录)方 宜多食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薏苡仁内容:所在有之。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五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 稍长。八月采实。采根无时。今人通以九十月。采其实中仁。
味甘淡。气微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太阴经。补脾益肺。除湿清热。下气和 营。
但受 苟不 肺痿痈脓。涕唾上气。疗胁痛。利肠胃。消水肿。治疝证及热淋。除干湿香港脚。久服轻身益 气。入足太阴。能健脾养胃。入手太阴。能清肺利气。(能)心肺之药多用之。(颂)肺损咯 血 水煮 足。
痿厥。
仁十 伤。吐 二升。
麻黄三 二两研 热饮。夏 碗。煨熟和 〔论〕薏苡春生于平泽。气本微寒。至夏时又本水土之合德。而结为实。九十月采之。
以火 元气 以 于胃阳 (伤气 肺 湿 于 味 归 矣 原 胃之 即其 渗利之味以行湿。惟是脾肺肾之气 生。阴阳和而气行也。)抑除湿而即 令脾阴足以和肺之阳。后令肺阴降以 下。知此则功用可明。若泛与燥湿健 乎。惟其除湿不如二术之助燥。其清热 益中气要药。特味淡力缓。非合群以济。
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 可参金气为土用之义。薏苡多从天气以 行降令也。又此味功在中气之湿。独无 受不止于湿。如中气素虚。则六淫所侵 固谓阴虚则无气也。是非病于中气之湿 大筋 短也。(肝固血脏。而湿热乃血 微寒者。乃清阴之和气。虽不可以治 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弗用。(仲淳)
〔辨治〕咬之粘牙者真。水洗略炒。或以滚水泡湿。同糯米文火炒。米黄去米。清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