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29页

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黄黑数种。苗色亦然。
俱 其粘滞与糯同性。
而别录云益气补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大豆内容: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作豉充食 。黄者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乌豆。紧小者为雄。入药尤良。
\x黑大豆\x 味甘气平。(平即兼凉)肾之谷也。炒食热。煮食寒。作豉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
器)主治调中下气。通关脉。疗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冲酒。治阴毒腹痛。逐水胀 煮食。治温毒水肿。下热气肿。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除胃热痹。同甘草煮汤饮。
一 及产后头风。又治下痢脐痛。下气。活血。能解诸毒。牛胆贮之。止消渴。入盐煮。常时食 之 香港脚 治水消 其验乃 子土茯苓银花 血热觉有余血 直视。或手足 五升沃之。经 捶破。同沃之。产 经丸。治左瘫右痪。
注脚膝。行履艰难。及 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枚 脐二两。乳香研一两。没药一 温酒下。不拘时。风毒攻心。
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 当从小便出。阴毒伤寒危笃者。黑豆炒 冲心。烦闷不识人。以大豆一升。水三 豆花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黑 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汁。时时饮之 〔论〕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故黑色者为肾之谷。第其味甘。甘属脾。以色之黑者入肾。
而 还用益脾。正以脾肾互为化原也乎。(脾肾合乃为水土合德以立地。水土合德。故黑豆每与 地 皆 成 始 皆有阴气。必脾肾之阴合于肺之阴。而阴气乃得致于阳以行其化。
之气归于肾之气。而阴气乃得裕诸阳以敦其化。肾为气原也。兹谷 盖有合焉者矣。惟阴气能化阳邪。故除胃中热痹。及一切热毒瓦斯 化。故五脏结积内寒。及阴毒腹痛。胥能化之。惟本三阴进气而 于三阴。使阴气之得致于阳者。更归于阴。故首主调中。中即中 则血和。血和则关脉通。夫气调而血和者。阴得于阳之化也。故可以 阳又得于阴之化也。故可以疗风。治水则如冲酒逐水胀。煮食疗温 腹胀 且 水有 于脾 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死。服浓朴者。犯之动气。(濒湖)
\x大豆黄卷\x 壬癸日。以井花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取皮。阴干用。
气味甘平。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 者。
膜之气也 形。从治 酥半两。
炒。等分 先灸风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赤小豆内容:待老收采。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及三青二黄时。
收之仅可供食。不疗疾。近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谬甚。
气味甘酸平。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主治下水肿。
通 脓 散 鹤膝 和鲤 入苎 乳脉不 气。以袋 水之用药 皆湿气 入腹则杀 亦验。又 治先血后便。是行水化。即以达血滞也。入红豆丸。辅丁香胡椒砂仁。治 是虚寒补阳。亦借此味之化也。难产。日久气乏。赤小豆一升。水九升。
明胶(或用阿胶)一两。同煎少时。一服五合。三四服即产。胞衣不下。用赤 女二七枚。东流水吞服之。按妊娠诸经。轮月养胎。独手少阴手太阳二轻不 居则为月水。有胎则为乳汁。故不在养胎之类也。夫胚胎之兆始。受水精而 而成气。即此可识赤小豆下胎下乳汁。治产难之故矣。
〔论〕赤小豆以夏至后布种。至秋花实。秋将尽而取其老赤者。方可入药。夫其本三阴 进气 至于 明 性 血。血原于金水。而成于木火。
气告成而乃为火用者。固天气 阳不得阴以行其化。则火之气 或小便不利。及暴痢。甚则 湿。其义若此。诸书谓赤 氏便谓为肾之心物。水之用药 气中。如濒湖谓为心之谷。是 物。是指阳得阴以化。而阴即随 化于阳而水用行。故本经首主水 如下血香港脚鹤膝风。皆得于心与 烦满通气。士良所谓缩气行风。
曰。凡人气化布而后水化行。
肺不足以至之。即谓之水元不 则为热毒。皆阴不足以化之之 而诸热悉化矣。即斯义以求之 其由阴化阳。却必言其由阳化 以其能益水脏之气化也。气 水为专功哉。)且于心肾为功最 谵妄之茯神散。此专治心脏病 为行水。亦非于阴水不宜也。
用赤小豆。病已即去。勿过剂。(仲淳)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濒 湖)
〔附余论〕上焦以阳为主。阳不得阴无以化。则天气不下济而穷于降。和于阴以化。即 随阴 化。
属权宜。惟使金 达阴。亦属权宜 水火以调。所谓 <目录>卷十四\谷部<篇名>绿豆内容:气味甘寒。色绿属木。通于厥阴阳明。宜连皮用。去皮则少壅气。皮寒而肉平也 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平痰喘及 。有人服附子酒多。
头 升 \x粉\x 气味甘凉平。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