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人参、
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钱;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 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一钱。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 者,加当归二、三钱。
\x右归丸\x(见《新方八阵·补阵》)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 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 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 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
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勿用)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上先将熟地蒸烂捣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刚开的开水)送下,其效尤速。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 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门之阳,非加人参不能捷 效。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 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 萸二两,汤泡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
或加黄狗外肾一二副,以酒煮烂,捣入之。
\x八味地黄丸\x(即八味丸。见经不调)
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于节欲,亦难全恃药饵也。
<目录>上卷\经脉类<篇名>经期腹痛属性: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 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 虚,虚中亦有实,此当 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凡妇人经期有气逆作痛,全滞而不虚者,须顺其气,宜调经饮主之。甚者如排气饮之类亦可用。
\x调经饮\x(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经脉阻滞,气逆不调,多痛而实者。
当归(三、五钱) 牛膝(二钱) 山楂(一、二钱) 香附(二钱) 青皮 茯苓(各一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因不避生冷而寒滞其血者,加肉桂、吴茱萸之类;如兼胀闷者,加浓朴一 钱,或砂仁亦可∶如气滞者,加乌药二钱,或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一钱半。
\x排气饮\x(见《新方八阵·和阵》)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证。
陈皮(一钱五分) 木香(七分或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泽泻 (二钱) 乌药(二钱) 浓朴(一钱)
水一钟,煎七分,热服。如食滞者,加山楂、麦芽各二钱,如寒滞者,加焦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
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属;如痛在小腹者,
加小茴香;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用二三钱。
若血瘀不行,全滞无虚者,但破其血,宜通瘀煎主之。
\x通瘀煎\x(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
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归尾(三、五钱)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二钱) 乌药(一、二钱) 青皮(钱半)
木香(七分) 泽泻(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钟,食前服。兼寒滞者,加肉桂一钱,或吴茱萸五分;火盛内热,血燥不 行者,加炒栀子一、二钱;微热血虚者,加芍药二钱;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三十粒,去 皮尖用,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一、二、三钱,或加芒硝、蓬术(即蓬莪 术)亦可。
若气血俱滞者,宜失笑散主之。
\x失笑散\x(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心痛气刺不可忍,及产后儿枕蓄血,恶血上攻疼痛,并治小肠气痛。
五灵脂(净者) 蒲黄(等分俱炒)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用酒煎,热服。一方用好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钟,煎至七分,热服。一方 用醋糊和丸龙眼大,每服一丸,以童便和水各半钟,煎七分,温服。按∶此方若用以止痛,蒲黄宜减半,若用 止血,则宜等分,或灵脂减半亦可。
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