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33-史载之方-第12页

泽虚软而代,至数不及,加之胃脉濡湿而散,即水土俱寒,多下白涕,产后六 脉浮而虚,肾脉微而小,至数迟,来处无力,绵绵若代,中风,肌肉麻痹,肢节牵抽,非时 增寒,大府虚冷。
产后,六脉浮而数,来疾而去迟,中风,四肢躁,身体疼,精神昏闷,大府秘涩,产后 乱吃物早,伤损脾气,非时腹胁胀满,饮食不快,诊其脉,胃脉迟而肝脉弱。
产后,乱吃物早,伤损血气,身体虚弱,饮食减少,眼如猫儿眼,诊其脉,肺脉横格而 肝脉芤伤微弱,肾脉泛泛欲动而无力,此血气俱病,当调其血,益其气,暖其胃,使进食。
因坐草多时,地之寒气所冲,腹中成块,忽冲心背,脐腹疼痛,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产后,血气微弱,六脉沉细,重手取之,细细乃得脉气,别无阳脉,唯肺脉差浮而弱,
主头冷重,项颈蕤,非时间头面上肌肉麻痹,大肠虚冷,频出后又多虚往,或时泄泻,两足 沉重,少精神,行步无力,面黄瘦,或未经百日,经候通行,或误吃凉药,有此疾候,忽自 怀孕时间,通身寒冷,至产后,却有此疾,但极以补肾补肝药,补益其血气,而祛风邪药助 之。
产后,心虚中风,心中战栗,惊动不安,如人将捕,大府伤冷,六脉微而肝心脉偏细沉 ,又产后只缘肾气之虚寒,风邪所中,肾脉细而搏以沉,肾既受病传其所胜,心感肾邪非时 惊悸,如人将捕,初以益心气去风邪药治之,次当补其肾,又次当益其肝,足其血,缘心受 肾邪,而又肝气微弱,不能生其心气,故以三方药治之。
产后肝肾虚冷受邪,六脉虚微,肾脉搏沉,心脉轻带滑,主产后肝虚中风,产后血晕之 疾有二,风搏血热而晕,即六脉洪大,有骨力,又有一般大府虚冷,却因使性激怒,伤损肝 心,其气上逆,因而血晕,其状,头觉重痛,昏昏如醉,语声低小,但多思睡,诊其候,六 脉轻,有骨力,不至洪大,肺脉轻浮而不毛,心脉促而朝上,此最为用药之难,故作此一方 麻黄(去根,一分) 延胡索 芎 防风(各一分) 官桂(去皮,半两) 甘草(炙)
细辛(各二铢) 羌活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水一盏,煎取九分,非时,去滓服,不要多服,病止即住药,
若气体虚微吃煎药未效,却加壮热头痛,面赤如醉,宜服此方。
牡丹皮 荆芥穗 羌活 麻黄(去根) 防风(各一分) 甘草(二铢,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八分一盏,煎一两沸,急泻出,食后,徐徐去滓,热服(病已 即止。)
产后,余恶血未下,因感风邪,与热血相搏,壮热头痛,面赤如醉人,眼涩KT 急,
昏闷不醒,身如在虚空,见食即吐,食不住腹,脉气结而不匀,逐位间绝,然各有骨力而微,
此 麻黄(去根,三钱) 麦门冬 黄芩 羌活 大黄 荆芥穗 山栀子 芍药 射干(各 半两) 官桂 当归(各一分) 甘草(炙,三铢)
上为细末,不要KT ,只生捣,每服二钱,浓煎,薄荷汤调下,若脉气极有骨力,应 指 夏末一字,和滓服,大府不热,不用牵牛。
载之治病、用药,初不求异,炮炙制度,自依本法,以铢计者,盖其审证精切,不过三 四服立愈,逾是而不效,乃察病按方之不审,盒饭改辙,不可泥也,此皆亲试而得之,非敢 夸大其说,六铢为分,四分为两。
<目录>卷下<篇名>诊胃脉内容:诀云,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此叔和知之而未详也。大抵胃脉虽和缓而贵 不疾不速,重而取之,不亏乏,浮而取之,阿阿而至,不洪不浊,即为五脏脉全,若弦而急 ,又洪大而有骨力,即受肝热邪,能生呕逆,若弦而紧,即受肝冷邪,能生飧泄。诀又曰∶ 脾数即吐因脾热,此非脾热,乃肝热而侵脾,故作此和神之方,须使去风邪药,以和胃药,
此方神效,但于使疗处方觉其验。
诃子皮(一两) 削术(好者二两) 藿香 本 两) 根子〔(七铢),此用行肝气,乃木香中拣圆小气 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和滓任意服饵,才服逡巡,却觉胸膈如饥 ,若是肝热刑脾而吐,唇焦口胶,面赤,渴引饮,小便赤,背脊寒,洒洒如疟,闻暖药臭,
只要凉水吃,即加 荆芥穗(二钱) 羌活(半两) 连翘(一分) 秦胶(三铢)
以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更入半夏二片,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服,若是脾湿 冷泄,即加 香白芷(一分) 肉豆蔻 草豆蔻(各半两)
如法修制,大抵用脾药须要止风邪药相并,其他加减,乃临时看风气多少,即万不失一 ,脚膝下边生疮,乃肺气不下降使然,宜服降肺气汤药。
有病,吐半月不已,乃心鬲间有涎,宜用天南星去涎药去之。
水邪攻心气,素问云,攻所热者死,用桂与姜,壮心气胜之,其病,狂言身热,骨节疼 痛,面赤,眼如拔,而脑如脱。
小便白浊而口干,是土气余而克肾水,以枳壳散清其脾,则安,痔病用荆芥熏,以钓肠 丸服之。(方出灵,苑者是。)
<目录>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