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37页

,以水一斗煮二升,去滓;煎五合,细细敷疮上。无根柘弓材亦可。
张涣乌鱼散方 治重舌病。
乌鱼骨(一两,烧灰) 干蜣螂(烧灰) 蒲黄(研。各半两) 枯白矾(一分,研)上件同研为粉。每服半钱,以鸡子黄调,涂舌下,咽津无妨。
《千金》灸法:治重舌。灸行间,随年壮穴,在足大指歧中。
《千金》又灸法:两足外踝上三壮。
《千金翼》:小儿重舌,灸左足踝七壮。(《婴孺》方灸三壮。)《外台》:《古今录验》疗儿重舌欲死。灸右足踝三壮,立愈。又灸左右并良。(《千金》云:灸两足外踝。)《婴孺》治重舌。以儿置其内,东向门中,灸其舌三炷。
卷第五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千金》论曰: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有肿起着颊里及上 ,如此者名重 。有着齿龈上者名重龈,皆刺去血汁也。
茅先生:小儿生下有中重 、重舌形候。重 为上 肉浓者是,重舌为舌上更加一重白。满口生疮,此为心热。此候乃心家大热壅滞,遂如此。所治者先用朱砂膏(方见惊积门中)涂舌上,然用牛黄膏(方见膈热门中)奶上吮下,一日下三服牛黄膏,如此调理,二日即愈。
张涣:婴儿初生六、七日间,胎毒上攻,血气不敛。重 、重龈、喉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名垂痈。
有气胀起者,急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以刺之,令儿气泻,出青黄血水。用盐汤洗拭,急用如圣散。
(方与《圣惠》牛黄散同。见本门中)。
《圣惠》治小儿重 ,重龈肿痛,口中涎出,宜服牛黄散。(张涣名如圣散。)牛黄 白龙脑 朱砂(各一分) 太阴元精石(一两) 铅霜(半两)上件药同细研为散,每度用药半钱。先于肿起处以铍针铍破出血,用盐汤洗拭口,然后掺药于口中,神效。
《圣惠》又方上用驴乳、猪乳各一合,相和,煎至一合,时时与儿服之。
《圣惠》又方元明粉 太阴元精石(各一分) 铅霜(半分)上件药同研令细,少少敷之。
《万全方》小儿初生,口中有物胀起,有着颊里及上 者名重 。有着齿龈上者名重龈,皆刺去血汁。
上用蛇蜕皮烧灰,细研,敷之。
《万全》又方上用田中蜂房烧灰,细研,敷之。
《万全》又方上用 煤,水调涂之。(三方皆与《圣惠》同。)
卷第五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外台秘要》刘氏疗小儿吃奶不稳,三日至七日以来,觉壮热,颜色赤,及鼻孔黄,即恐作撮口。及孩子牙关里有虫似蜗牛,亦似黄头白蚌螺者方。
上烧竹取沥半合,少许牛黄,与吃即便瘥。
《外台》刘氏又方上取猪肉少许拭口,即引虫出或自消,便瘥。
卷第五
初生着噤第十一(犯风噤附)《巢氏病源》小儿噤候:小儿初生,口里忽结聚,生于舌上如黍粟大,令儿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在胎时,热入儿脏,心气偏受热故也。
《圣惠》论凡初生儿,须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着噤,三曰脐风,皆是急病。就中撮口、着噤尤甚,过一腊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声不出者,是撮口状候已重,善救疗者十不得四、五。若牙关紧急,吃乳不稳,啼声渐小,口吐涎沫,是着噤。常人见大小便皆通,以为冷热所得,殊不知病在喉舌之间,据状亦极重矣,善救疗者十不得三、四。但根据将护法,防于事先,则必无此患。
《圣惠》又云:夫小儿初生口噤,此由在胎之时,热入儿心脾,心脾偏受于热,故令口噤者也。
《千金》治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上用鸡屎白枣大,绵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圣惠》治口噤方同用,如豆大三枚,以水下。)《千金》治小儿口噤方。
鹿角(粉) 大豆(末)上二味等分,和乳涂上饮儿。
《千金》又方上用驴乳、猪乳各二升,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许,三、四服瘥。
《千金》治小儿口噤,不能乳方。
上用雀屎四枚末之,着乳头上饮儿,儿大十枚。
《外台》治小儿初生,口噤不开,不收乳方。
上用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绢筛,以猪乳二合和之。三、四服,分与之差。(《圣惠》及《图经》同。)《外台》崔氏又儿着口噤体热者方。
上暖竹沥二合,分四、五服之。(《兵部手集》、《圣惠》同。)《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着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许,令儿吐沫,不能乳哺方。
上取水银如黍米大,与服,觉病无早晚,水银下咽便愈。以意量之,不过小麻子许。(《圣惠》同。)《食疗》治孩子口噤方。
上以蛇莓研取汁,灌口中,死亦再活。(蛇莓生下湿处,茎端三叶,花黄子赤,似覆盆子。)《简要济众》治小儿口噤方。
上以晚蚕蛾二枚,炙令黄,为末,蜜和,敷儿口唇内。
《圣惠》治小儿着口噤方。
上刮却上 白HT 了,取雀儿饭瓮子并虫细研,和奶汁绵滤,点口中及涂两颊、齿龈、上 、舌上下。
《圣惠》又方上用新乌驴粪捩取汁,涂口中,咽亦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