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牛黄令匀。不计时候,以蜜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渴头痛,壮热不止方。
生地黄(汁,三合)
上入生蜜半合和匀,时时与一合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渴方。
上取栝蒌根末,不计时候,以乳汁调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腹胀大肠不通方。
上用牵牛子半两,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橘皮汤调下半钱,稍利为效。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张涣治热病\x石膏散方\x 石膏 白茯苓 干葛根(各一两) 甘草(炙) 黄芩 芍药(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竹叶、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又方\x地黄散\x 生干地黄(一两) 枣叶(一握,洗,焙干) 栀子仁 黄芩 陈橘皮(汤浸,去白。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治小儿热病口干,心神烦躁。\x真珠散方\x 真珠(末) 牛黄 龙脑(各一钱,并细研) 瓜根 茯神 朱砂(研,水飞。各半两) 马牙硝 寒水石(并为 细末。各一分)
上件一处拌匀。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x犀角饮子\x 犀角屑 川大黄(炮,细锉) 川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竹叶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又方\x地骨皮散\x 地骨皮(洗,焙干) 川大黄(微炮) 黄芩(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黄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荆芥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伤风第六属性:钱乙论∶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 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大青膏方,见惊热门中;大黄丸方未见。)
钱乙论∶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大青膏方见同前;益黄 散方见胃气不和门。)
钱乙论∶伤风自利者,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证,
大黄丸下之。下后,服温惊丸。(大青膏方见惊热门;调中丸方见胃气不和门;温惊丸方见一切惊门;大黄丸方未见。)
钱乙论∶伤风腹胀者,脾脏虚也,当补脾,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 主之。(塌气丸方见胃气不和门;大青膏方见惊热门。)
钱乙论∶伤风兼脏者,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虚见 故也。
钱乙论∶伤风下后余热者,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白术散方 见胃气不和门。)
钱乙论伤风吐泻身温云∶乍凉乍热,时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 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化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 入食也。(二方并见,同前。)
钱乙论伤风吐泻身热云∶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 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二方并见,同前。)
钱乙论伤风吐泻身凉云∶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 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二方并见,同前。)
《玉诀》小儿伤风候歌∶ 鼻塞伤风肺受寒,喘咳惊啼卧不安。颊赤口干频发热,吐泻邪攻脏腑传。
此患先与解热,后下风涎,次平胃气,故无误也。
《博济方》治小儿外伤风冷。\x解肌浓朴散\x 浓朴(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 苍术 陈橘(去瓤。各一两) 干姜(三分) 甘草(半两)
上件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姜钱二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热服。
《刘氏家传》治小儿伤风伤寒,浑身壮热,咳嗽痰盛。\x麦汤散\x 麻黄(去根节,生姜汁浸一宿) 知母 石膏( 赤) 葶苈(隔纸炒) 地骨皮 杏仁(汤浸,去皮尖,别研)
滑石(末。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煎小麦汤调下。
《刘氏家传》\x惊调散\x 治大人、小儿、老少,但是诸般伤寒、伤风,体虚烦热,上膈有涎,烦躁不省人事。
荆芥穗(一两,微炒,焙,末之) 麝(半钱) 脑(一字)
上将脑、麝各研入药,令匀。每服好茶半盏,调半钱,和滓服。重者一钱,小儿少许,不计时候。
《张氏家传》小儿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