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太医局\x升麻葛根汤\x 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方,与伤寒钱乙方同。
《三十六种》夜热昼凉温病候,用\x除温散方\x。
大黄 朴硝(研。各一分) 牵牛粉(半两) 槟榔(二个)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煎黄芩汤调下,临卧时服。
《庄氏家传》∶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
先以此汤驱之,无问大人、小儿也。此方赵彦祖朝散传之杜顺甫中散,余与杜季子、季杨同官尉氏,因求得 之。本名五胡,余恶而易名为\x甘桂汤\x。
甘草(炙) 官桂(去皮) 五味子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 阳,是春疫疾大作,诸小儿服此药皆免。
《王氏手集》\x防风散\x 解时疫温病,咳喘烦渴,头痛体疼,目涩多睡,肌肉蠕动,痰逆忪悸。
防风 川芎 甘草(炙) 香白芷(各二两) 菊花(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荆芥汤调,放温服。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热病第五属性:仲景论冬伤于寒,夏为热病。
《外台》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
《圣惠》云∶小儿热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寒气,入于肌肉,当时不即发,至夏为热病。凡邪之伤 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小儿虽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气所感病也。
《千金》\x升麻汤\x 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
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 白薇 麻黄(去根节) 葳蕤 柴胡 甘草(炙。各半两) 黄芩(一两) 朴硝 大黄 钩藤(各六铢)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儿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 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伤寒证治》亦以此治热病。)
《圣惠》治小儿热病,头痛口干,身体壮热,心神烦躁。宜服\x解肌散方\x 麻黄(三分,去根节) 葛根(锉) 赤芍药 黄芩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 服。令有汗出即瘥。
《圣惠》治小儿热病,心烦壮热,口干多渴。宜服\x茵陈散方\x 茵陈 麻黄(去根节)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葛根(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增减温服。汗出为效。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热惊悸。\x石膏散方\x 石膏(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大青 黄芩 栀子仁 知母 葳蕤 川升 麻葛根(锉) 龙胆(去芦头。各一分)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热疾,头痛,心躁,眼黄。\x吴蓝散方\x 吴蓝 大青 芦根(锉) 石膏(细研。各一两) 甘草(炙微赤,锉) 麦门冬(去心,焙) 黄芩(各三分)
茵陈 栀子仁(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热不解,大小肠秘涩,心胸闷乱。\x犀角散方\x 犀角屑 赤芍药 黄芩 川升麻 栀子仁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川大黄(锉,
微炒。各三分)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热病,心神狂躁,身热如火,头痛烦渴,眠卧不得。\x真珠散方\x 真珠(末) 马牙硝 龙齿 寒水石 太阴元精石(各一分) 铅霜 朱砂(各半两) 牛黄 麝香(各半分)
上件药,都研令细。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皮肤壮热。\x子芩散\x 子芩 川升麻 栀子仁 大青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x牛黄散方\x 牛黄(半分) 朱砂(各细研) 茯神 栝蒌根(锉) 苦参(锉)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又方 胡黄连 栀子仁 牛黄(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子芩(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