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腰痛者。加杜仲。头 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柴胡饮子 解肌热蒸热积热。或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大便坚实者。
柴胡 人参(各五分) 黄芩 白芍(各七分)
当归(一钱) 甘草(四分) 大黄(八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按此方用药颇善。但大便如常者。勿得轻用大黄。消乳丸 治呕 吐。消乳食。脉沉者。伤食不化也。
香附(炒) 砂仁 陈皮 神曲(炒)
甘草(炙) 麦芽(炒等分)
上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香橘饼 治伤冷积泻。
木香 青皮(各一钱) 陈皮(二钱半) 浓朴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上为末。蜜和为饼。每服一枚。米饮调下。病久及元气虚者勿用。
大安丸 治饮食酒积停滞。胸膈痞满腹胀。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制) 茯苓(各一两)
山楂肉(蒸晒三两) 连翘 萝卜子(炒各五钱) 白术(二两)
上为末。粥丸绿豆大。量大小。每服一二十粒。米饮下。(一方尚有炒麦芽一两。黄 五钱。)
泻青丸 治肝胆火。并小儿急惊发搐。眼赤睛疼。
龙胆草 当归 川芎 防风 羌活 山栀 大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量大小。每服十丸。
抑肝散 治肝经虚热发搐。或发热切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胀少食 。睡不安。
软柴胡 甘草(各五分) 川芎(八分) 当归 白术(炒) 茯苓 钓藤钩(各一钱)
上水煎。子母同服。以蜜丸。名抑青丸。
导赤散 治心火。及小肠热证。小便赤涩而渴。
生地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
上加竹叶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易简参苏饮(方见表论)
惺惺散(方见表论)
调胃承气汤(方见里论)
四顺清凉饮(方见里论)
理中汤(方见寒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地黄丸(方见热论)
泻心汤(即泻心散方见热论)
秘旨安神丸(方见热论)
泻黄散(方见热论)
益黄散(方见寒论)
六君子汤(方见寒论)
泻白散(方见热论)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论)
<目录><篇名>辨惊风之误论第九属性:小儿急慢惊风之说。古书不载。后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脑麝之品。贻害至今。杀人不 知凡 几。虽代有名哲。因世俗胶结既久。猝难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惊风二字目之矣。
夫小儿形气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尝无惊吓之症。是凡骤闻异声。骤见异形。或跌扑叫呼。
雷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复神气为要。此即 内经所谓大惊猝恐之症是也。但当以惊吓二字立名。不当以惊风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
其误一也。其次。亦有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用药但宜泻心平肝。其病自已。
亦非金石脑麝所宜投。其误二也。至于慢惊。或因吐泻。或因病后。或因过服克伐之剂。
或脾胃素虚。以致脏腑虚损已极。全属虚寒败症。急宜温补。无风可逐。无惊可疗。而名之 曰慢惊。更属谬妄。其误三也。此外。如伤风发搐。伤食发搐。潮热发搐。将见痘疹发搐。
太阳病变痉。以及天钓。内钓。痫症之类。皆有搐掣反张强直之状。世人不知。昧于分别。
往往亦混作惊风施治。且或委之于无知妇人之手。致令无辜赤子。横遭夭折。其误四也。今 将以上各条。辨症论治之法。汇列于后。俾临症者有所指归。一洗从前陋习。庶几登赤子于 寿域矣乎。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篇名>大惊猝恐属性:小儿气怯神弱。猝见异形。猝闻异声。最伤心胆之气。内经云。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 。阴 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又惊则气散。
又恐伤肾。惊伤胆。其候则面青粪青。多烦多哭。睡卧惊惕。振动不宁。治法急宜收复神气 为要。宜秘旨安神丸。或独参汤。茯神汤之类主之。若妄进金石脑麝之品。是犹落井而又下 之以石矣。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篇名>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属性:乳儿之母。嗜食肥甘。或酒后乳儿。或将护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儿邪热郁蒸。积于 心而 传于肝。盖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惊触。神魂恐怖。心肝之气亦伤。心虚则邪热得以乘之。
肝虚则内风旋绕。以致夜卧不稳。或笑或哭。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
手足搐掣。身热面赤。脉数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或秘。搐而有力。为邪气实。宜导 赤 散。更加干地黄防风竹叶。连进三服。或兼辰砂抱龙丸。少少与之。用以导心经之邪热 。息肝脏之虚风。其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窜。或寒凉攻伐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