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5-儿科醒-第6页

阳气虚也。补中益气汤。过 用攻下。而滑泄不禁者。脾肾虚也。六神散。胃关煎。又虚必生寒。宜详寒论。至于虚热。
亦详见热论。此外虚症尚多。详见各条。宜并玩之。
<目录>虚论第七<篇名>附方属性:四物汤 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白芍药(二钱)
水二钟。煎服。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 白术 茯苓(等分) 炙甘草(减半) 熟地 当归(等分) 白芍(减半) 川芎(倍减)
水煎。或加姜枣粳米同煎。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损伤。或因误攻致虚。肌热口渴。目赤面红。脉大而虚。重按全无 。及病因饥饱劳役者。
黄 (炙一两) 当归(三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服。
补中益气汤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 虚不能摄血等症。
人参 黄 (炙)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加味四物汤(即前四物汤。加山栀柴胡丹皮。)
六神散 治面青啼哭。口出气冷。或泄泻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人参 白术(炒) 山药(炒各五钱) 白茯苓 白扁豆(炒各一两)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六味丸(方见热论)
胃关煎(方见寒论)
<目录><篇名>实论第八属性:小儿属实之症。惟表里食积。三者而已。盖表邪实者。必头项体痛。腰痛背强。壮热无 汗。脉象浮紧有力。宜从表散。如在冬月。宜羌活冲和汤主之。若在春夏秋三时。则宜易简参 苏饮。或惺惺散之类主之。若兼倦怠昏睡。则属正不胜邪。宜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之类主之 。里邪实者。必舌胎黄浓。口燥唇疮。作渴喜饮。大小便秘。腹痛拒按。声音洪壮。伸体而 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脉象沉数有力。宜从攻下。如调胃承气汤。或四顺清凉饮之类主 之。若汗后身热不退。脉象弦洪数实。大便坚秘者。柴胡饮子。夫所谓实者 。邪气实耳。非元气有余之谓也。医者临症之际。果属实邪。于应表应下之药。皆当作小剂 。少少与之。要在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务宜顾定元气。斯无孟浪偾事之非。至于饮食停积 。必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腹皮热。大便 臭。然必由脾虚不运而致。于消导药中。慎毋 损及中气。宜多温中健脾之品。俾得自强不息之妙。如消乳丸。香橘饼。理中汤之类主之。
若伤食甚而或兼浓味积热者。宜大安丸。少少与之。俟食积稍消。仍当以五味异功散调补之 。此外如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肝之实也。泻青丸。抑肝散主之。若筋急血燥。抽搐劲强。
斜视目瞪。则属肝之虚矣。地黄丸主之。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心之实也。导赤散。泻心汤 主之。若惊惕不安。则属心之虚矣。秘旨安神丸主之。困睡身热。饮水。脾之 实也。泻黄散主之。若呕吐泄泻。不食痞满。倦卧。牙紧流涎。手足牵动。则属脾之虚矣。
益黄 散。或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主之。闷乱喘促。饮水。肺之实也。泻白散主之。若气促多汗。则 属肺之虚矣。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主之。肾无实。惟痘疮黑陷。为邪气实而肾则虚也。
地黄丸主之。若二便不禁。津液枯槁。声喑目戴。肢体厥逆。肾虚极也。补中益气汤。兼六 味地黄丸主之。大抵小儿实症无多。若禀赋素虚。或病患已久。或过服克伐之剂。皆当作虚 症施治。不得概以为实也。慎之慎之。
<目录>实论第八<篇名>附方属性:羌活冲和汤 治四时不正之气。感冒风寒。憎寒壮热。头痛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此方主 寒发热。宜此方治之。以代麻黄汤用。太阳经之神药也。
羌活 防风 苍术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甘草 细辛(减半)
上加姜枣。水煎。热服取汗。
四柴胡饮 治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症。
必须 慎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用之)
水二钟。煎七八分。温服。如胸膈滞闷。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 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与四柴胡饮 相表里 。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尤切于时用者也。凡伤寒疟疾痘疮。皆 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
白芍(炒用一钱五分) 甘草(炙三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热服。寒胜无火者。减芍药。加生姜三五七片。或炮干姜一二 钱。
或再加桂枝一二钱。则更妙。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