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95页

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 治法化之也。抑黄病原属中土。洁古乃言茵陈人足太阳。何也。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又 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能宣巨阳水化。则能达中土之湿化矣。
〔修治〕采得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弗令犯火。
<目录>卷九\隰草部<篇名>青蒿内容:所在有之。望春便发。茎如指而肥。叶极纤细。似茵陈而背不白。至夏渐高五六尺许 。秋深开细淡黄花。结子如粟米。茎柔韧。根白硬。苗叶花实并香。功力亦相若也。青蒿茵 陈。人疑两药一种。因老嫩异名。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青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
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茵陈茎干不凋。干上发叶。青蒿茎干俱凋。至春苗起根下。发 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以三月茵陈四月蒿。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嘉谟)
\x茎叶根子\x 气味苦寒。主治骨蒸劳热。疟疾寒热。虚劳盗汗。留热在骨节间。明目。疗风毒心痛。
鼻衄。生捣敷金疮。止血止疼。取汁服。治热黄。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皆少阳厥阴 血分病。(濒湖)其味苦。已出乎阳。其气寒。未离乎阴。阴中之阳。阳中之枢象也。(子由)
凡阳气陷入阴中而蒸蒸骨热。用青蒿补阴退热。最为妙剂。(类明)诸苦寒药。多与胃气不 宜。惟青蒿禀天地芳烈之气以生。香先入脾。不犯胃气。独宜于血虚有热者。是以蓐劳 虚热。非此不除。(仲淳)得鳖甲地黄牛膝枸杞麦冬五味。除一切产后虚热。及寒热淹延不 解 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约童便减半。去蒿。熬至一升。入猪胆七个。甘草搜和为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青蒿煎。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沙参麦冬末各一 两。同熬至可丸。丸如梧子。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疟疾寒热。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 心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温疟痰甚 。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论〕凡苦寒之味。能除热而不能益阴。甘寒之味。能益血而不能泄热。青蒿既苦寒矣。
乃其望春而发。得少阳春升之气。有从阴引阳以出之义焉。卢子由谓为阴中之阳。阳中之枢 象不谬也。且其气芬芳。快入于生血之地。以化育真阴。是能致肝之用于脾。更达脾之化于 肝。而最宜于血虚有热者。夫治血中虚热。他味不少。何以热之淫于外者。兹味独有专功。
以其清血分之热。更由气分以致之。本风升芳气以入脾。脾气能达而后脾阴乃化。(其由内 至外者即脾为胃行气于阴阳之义)从阴引阳。即从阳生阴。不徒以苦寒除热为功也。至于风 毒心痛。乃血因虚以成热。热迸不散。即为风毒而上病于主血之心。此味总以治血虚有热者 对化之矣。
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又凡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弗用。
〔辨治〕叶细而香。取表里俱青者。(以深青者为胜)宜四五月并茎采之。日干。至秋 则受金气矣。治上焦血分结热。生捣汁服。治下焦阴虚骨热。用童便制。使子弗使叶。使根 弗使茎。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实须炒过。缘其得金气浓。恐伤少阳春生之气也。
<目录>卷九\隰草部<篇名>茺蔚内容:即益母草。一名野天麻。亦名夏枯草。古用实。今用草。是物专精在实。取茺盛密蔚 之义。用草则舍密从疏矣。(核)生田野近水湿处。二月苗如嫩蒿。入夏渐高三四尺。茎四 棱有节。节节生穗。叶尖歧如艾。四五月穗开红紫小花。亦有白者。每萼内细子四粒。色黑 褐。有三棱。生时微臭。夏至后茎叶皆枯。其根色白。(又)
\x子\x 味微辛甘。气微温微寒。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主治益气通血脉。养肝明目。
调女子经脉。(由于肝气虚而滞者)并崩中带下。(由于肝气有损者)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 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濒湖)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凡胎前产 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丹溪)本经首主明目。方书亦 止目病之治为多。但血滞目病则宜之。瞳子散大者禁用。目得血而能视。茺蔚子行血甚捷。
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如东垣助火之说。
\x茎根花叶\x 茎叶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主胎前胎动下血。及产难产后胎衣不下。血胀血 晕血风等证。并打扑内损瘀血。二便不通。捣汁服。并敷之。消疔肿乳痈丹游等毒。其子补 而能行。辛散而兼润。凡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子。其根茎 花叶专于行。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茺蔚实作三棱。合于天 三生木。得木体之全。大益肝胆者也。十一脏取决于胆。茺蔚之用。自上按下。从内彻外。
丰美备足。故主上明眼目。下输水气。内益精髓。外固形骸。益母者胎从厥阴始结。产自少 阳发伸。娠前娠后。靡不恃肝胆为主持。种种功力。悉以充肝之用。蔚木之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