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80页

之体物还藉于土。然后知火之无或 亢。水之无或滥者。乃得中土气化不匮。土化不匮。乃得水火二气合化不息焉。此生数为成 之始。成数为生之终。造化元机。钟于一物而不遗者。是以方书用治悸证健忘。火之体也。
用治浊遗盗汗下血泄泻。水之用也。用治胀满积聚膈噎脾痹胁痛。是土中大畅水火之用。即 东垣所云和中益气。藏器所云利三焦调诸气者也。总之。病属阳虚而不能摄阴。选用益智。
乃为的对。若阴虚不能归阳。投此适以滋害矣。
凡心经与三焦火动者。用之反耗元气。或脾家有湿热痰火并肺热者。均禁。(嵩)性本 温热。凡呕吐由于热。气逆由于怒。小便余沥由于水亏精涸。内热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者。切 忌。(仲淳)
〔修治〕去壳。或炒或煨。临用研。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甘松香内容: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根味甘。气温平。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开宝)理元气。去气郁。(海藏)芳 香能开脾郁。少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濒湖)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
神效。
〔论〕海藏以甘松理元气而去气郁。似不徒芳香擅醒脾之功。阅准绳治溲血方。以桑寄 生为君。熟地茯苓为臣。而兹味逐队为佐。且云此方处剂。乃补夫血之乘虚而妄行者。是兹 味之为元气地。初不外于阳生阴中。藉之斡旋。以俾流行也。岂仅香能醒脾而已哉。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白豆蔻内容: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浓。其仁如缩砂仁。
气味香辣辛凉。性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亦入足阳明经。
主治胸中冷气。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 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气虚寒故耳。若红 膜不宜用。)方书治痞。反胃胀满。积聚呕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瘅 大便不通。中气中恶。白蔻仁别有清高之气。可理上焦元气而收脱气。能益上焦 清气中之火。开郁结。消食积。除寒退风。佐血药能通润大小肠。使气得周流。血自浸润。
如阳过盛者。用寒凉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则寒凉不滞于中。而邪气自退。正气不损。(陆 养愚)得人参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虚反胃。及因寒呕吐。得陈夏苓。加生姜白术。治寒痰停 胃。作呕吐似反胃。得陈皮白术蒺藜决明甘菊密蒙花木贼 藿香陈皮木香。理上焦滞气。加乌药香附紫苏。治妇人一切气逆不和。佐参术姜橘。治秋深 疟发。寒多热少。呕吐胃弱。饮食不进。太仓丸。治脾虚反胃。白蔻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
陈廪米一升。黄土同炒焦。去土。研细。姜汁和丸。梧 〔总论〕白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草果。按草实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产。其 形色功能。各有同异。而时宜状类。未能历稽。聊各就其气味而区别之。夫天地间惟是水火 二气。为物生之主。寒热者水火之气。若温凉则水火之由渐而盛者。不可不细察也。气之所 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气。即味以细为酌量。则亦可知其气矣。白豆蔻味辛而绝无苦意。
是专乎金气也。细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凉。辛而凉者金之气也。(故宜入手太阴)即 香辣转为辛凉。则所谓大温者是。而犹非辛热也。故其的治。入肺而效温冷散滞之用。亦兼 温胃者。胃气上至于肺。肺气即下入于胃也。草豆蔻味先微苦而即辣。后辣中又微有淡甜。
夫苦属火味。是不专乎金也。由火中之金气而有归于土之意。(故宜入阳明胃及太阴脾)则 所谓热者或者。似不止于温也。故其的治。入中土而效祛积寒除胃痛之用。肉豆蔻先苦多于 辣。后辣盛于苦。苦尽带微辣微凉。是始而从火中之金气。终而专金中之肃气。(故宜入手 足阳明)其用更切于大肠。夫以火始。而以金终。则止为辛温。不可谓其辛热也。故其的治。
由中土而大效收令之用。草果之味。极其辛辣而不散。其气猛而臭。近于斑蝥。谓之大辛大 热。又 〔论〕白蔻仁散冷化滞。何以能收脱气。盖此味先香辣而散。而微辣。而凉。夫辛而凉 者金。正合于阳中少阴。由天而渐至于地之气也。使能升散而不能降收。可谓得秋金之气而 入肺乎。故因寒滞气。入此味于温补中。固为正治。即剂合寒热。而亦入此味者。以其能和 寒热之气而无不宜。(其草冬夏不凋故寒热胥宜)且正合于阳中少阴。能升散而即能降收。
或逐队于升散之阳。而阴未尝不存乎其中。或逐队于降收之阴。而阳已先为主于内。推之寒 热并投。而措无不宜。所以谓其补肺气。理脾胃元气。且收脱气也。
凡作呕因于火升。腹痛因于火热者。忌用。(仲淳)
〔修治〕药煎成。方炒研。入一二沸即起。为丸。待诸药细末后。方研入。勿隔宿。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草豆蔻内容:与草果实有不同。产闽之建宁者。形似龙眼而微长微锐。其皮黄白而薄。有峭棱如 栀子。无鳞甲。中子连缀。大如缩砂。其气辛香芳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