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 头痛者。一受风邪则阳气益郁而化热。因阳气之郁而营气遂不得流畅。甚者血分亦以伏热。
论有郁邪。则补阳不可矣。然欲清热。则固病于阳之虚也。其热愈清而愈郁。即阴血愈不畅。
不得已以 本。则一举而三善备。一阳虚者。似补而非补也。一阳之郁者。即阴之滞者。清之皆可达也。
一热可 葛三分半。姜连分半。酒炒黑栀子二分半。酒丹皮三分。防风三分。橘红三分半。半夏三分。
赤苓 四枝。
〔论〕羌活 本。通行手足太阳经。而各有专用。夫手足少阴之脏。各有太阳为之府。
所以达水火之气也。虽曰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然水火之主。固有攸分。(羌活是于水中达 阳。 本乃于火中化阴。所谓阳者。水中之火也。所谓阴者。火中之水也。) 本入手太阳。
能 经秉风穴为手三阳足少阳之会。是诸阳之在天者在手太阳。本君火之主。亦司气化之权也。)
治在火中之元气。与羌活治在水中元气者不同。虽皆治寒湿为病。但羌活本于水气以达之。
本则本于火气以化之。(本经故首主疝瘕及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而甄权又谓其能化小便通 血也。)缪氏所以致慎于温热诸证也。其除风头痛。乃阳虚而风邪乘之。或阳虚而化风。以 此味能于阳中宣其气化。(观好古所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可见。)非阴虚而风实者。所可 投也。其治风湿。亦本阳虚。盖阳虚化风者。气之浮而不守也。阴不得阳则不能化。因亦化 湿。所谓卫气虚致营气不化者是。若夫由热化湿者。未可投也。(此味治阳虚之风。非能补 阳也。但使阳之虚者。不致郁而不达以为风耳。大抵阳虚则阴实。非阴之正气实。乃阳中不 化之浊气归于阴也。故未着于有形则化风。着于有形。则如女子疝瘕等证。斯义最宜熟审。
)至于寒郁本经而头痛。 本固不可少。但亦有别处。如寒自上受而郁于此经。则宜散以此 味之辛温。若寒自下受郁久而化热。郁热上行以致巅顶痛者。则宜辛凉以清气分之火。更佐 风药而入兹味为引经。若由上焦心肺胃诸热归于手太阳气化之腑以为头痛者。其可混投乎哉 。就 羌气味以为区别。羌活先苦后辛。苦多辛少。是苦先至地而辛少者。次合气之温以升 。其用本在足也。 本先辛后苦。辛多而苦不敌。是辛先至天。苦更合于气之温而不即降。
其用本在手也。惟上焦之阳气得化。则自导阴而下。故能主疝瘕阴肿诸证。况 本先极其 辛。辛极而徐散。乃见苦味。苦味亦重。是即自上达下之验也。
凡温病头疼。(发热口渴或骨疼)及春夏阳证头疼。并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仲 淳)
〔修治〕去芦。水洗切。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白芷内容: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宜以处暑日采之。
根味纯辛微苦。气温香烈。气味俱轻。升多于降。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 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辛。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 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凡所主病不离三经。)治中风寒热。正阳明头痛。(逆厥头痛。加而 用之。挟热而项生磊块者尤宜。)肺经风热。解利手阳明头痛。及眉棱骨痛。颈项强痛。两 胁痛。头风眩晕。疗风邪。久渴呕吐。及破伤风。大肠风秘。(以上内外风邪之治。以下和 气活血不一之治。)水肿积聚。行痹痛痹着痹。腰痛心腹血刺痛。治女子血风眩晕。漏下赤 白。血闭阴肿。寒热沥血腰痛。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治诸疡外散乳痈背疽。内托 肠风痔 。排脓消毒。长肉生肌。治目病最多。鼻(同辛夷细辛用)齿耳病亦不少。(其气 芳香能通九窍)总取其纯阳上升。或以治风。或以和气。或以活血。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 为多。即白芷也。具春生发陈之气。洁齐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
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长肌 肤即洁肌肤。浊以气洁。则气精于肌也。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之 颐)丹溪治 疝剂中有白芷。同苍术神曲以散水。同甘菊细辛 本决明子蒺藜子荆芥穗辛夷。
治头风侵 同芍地归 杜仲续断白胶香附益母草。主漏下赤白。加牛膝。主血闭阴肿寒热。同贝母漏芦 连翘银花夏枯草蒲公英紫地丁橘皮。消乳痈结核。同黄 甘草茜草皂角刺银花赤芍生地夏枯 草。排脓止痛消痈肿。同白芍。治痘疮作痒。及皮肤搔痒。都梁丸(王定国病头风痛。至都 梁求杨介治之。投三服愈。故名。)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 茶清或荆芥汤化下。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及血风头痛皆效。风寒流涕。
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腊茶(闽之建宁北苑茶名腊茶。性味与诸产略殊。)点服 二钱。胎前产后虚损。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 童便同醋调服二钱。(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酒 服。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