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70页

皮。忌猪肉。(令人精漏)补肝 胆明目。治骨蒸劳热。三消。五心烦热。疗伤寒温疟。及冷热泄痢。小儿盗汗潮热。久痢成 疳。惊痫寒热。不下食。妇人胎蒸虚惊。浓肠胃。理腰肾。解巴豆毒。浸人乳点目甚良。(
诸 传尸劳积聚痫证鼻口舌及虫。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 热。
附方 小儿潮热盗汗。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至五丸。以酒 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和渣服。小儿疳热。肚胀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 伤胃之药)以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米饮服一二十丸。
肥热疳疾。用胡黄连川连各半两。朱砂二钱半。为末。入猪胆内。扎定。以杖子悬钓于砂 锅 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 至一二十丸。米饮下。小儿黄胆。胡黄连川连各一两。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 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每服量儿大小。温水下。血痢不止。胡黄连乌梅肉灶 下土等 〔论〕胡黄连为劳热主治之味。而疗小儿疳疾更有专功。(童子之疳。在二十岁以上。
即为劳。)夫疳之所因不一。然皆脾胃受病。内亡津液之所致。津液者三焦之气化也。中焦 治在脾胃。脾胃先病者。自及于上下。即上下焦气化之病。胥于中土受之。故疳病不越于 脾 成疳者也。脾主阴。胃主阳。脾阴困而胃阳与三焦之气俱无阴以 化。内亡津液者。亡其脾阴之用也。阴弱阳亢而气不化。血不生。于是风木之脏病矣。风 木 不惟中土愈病。即下焦真阴之原亦病矣。此五心烦热。骨蒸潮 与川连主治不尽同。川连专功 于火土之相因。此则效长于木土之 而诸方多合猪胆以佐之。其义可 思。
此味合 芩军辈。一于清除胃热。只以伤阴。)又有言疳属湿热。辄以白术燥 脾阴先亏。愈燥愈剧。初不同于 脾气之陷。用术健之可以生津益液也。
。少入人参以救真气。庶为 得之。
缪氏云。凡病阴血大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弗轻任。须与健脾安胃药同施。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仙茅内容:生西域及大庾岭。蜀川两浙亦有之。叶如茅而软。面有纵纹。似初生棕榈状。其 根独茎劲直。二八月采根。曝干用。
味辛气热。有毒。(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助筋骨。明耳目。长精神。能通神强记。(命门之系。上通于心。
相火得补。则君火益自振摄故也。)益皮肤。治一切风气。(此属阳微而风之虚者)人身真阳 之火。即先天祖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则虚劳无子。阳 痿失溺。或风冷外侵。为腰脚挛痹不行。并不能生土。以致脾虚腹冷不能食。此药正入命门 。补火之不足。则诸证自除。筋骨自利。皮肤自益也。(仲淳)
〔论〕仙茅补命门真阳之火。夫阳以阴为主。经言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 之主。苟阴胜而阳不足者。阳不能为阴之政。岂谓仙茅非适治之味哉。如阴虚而阳亢。阴又 不能为阳之主矣。此味固为禁剂。即阴阳俱虚之人。补阳亦必主以补阴。若漫言阳为阴先。
不反绝其化原乎。或曰桂附补阳。何以不切切致慎。之颐云。仙茅功齐雄附。但雄附起贞下 之元。此更深淫业之毒。斯语得之。
缪氏云。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
祸如反掌。况世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
老 〔修治〕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方可用。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白芨内容:出北山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有毛。质极 粘腻。
根味苦辛甘。气微寒。性涩而收。阳中之阴。肺药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 杏仁。反乌头。止肺血。疗肺伤。敷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此阳毒之伤其阴血者)除 白癣疥虫结热不散。止惊邪血邪。并刀箭疮伤火疮。生肌止痛。(诸本草)方书治咯血。小 便不禁。为面药。凡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能入血分。泄热散结。逐腐。第其性涩。
破散中又有收敛。盖去瘀即以生新之药也。(仲淳)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丹溪)试血法。
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 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濒湖)一味为细末。米饮调三钱服。治损肺吐血。有奇效。
得白蔹红药子。加脑麝乳没。治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散结排脓。有神。
附案 一妇年五旬。素因血虚生热化风。遍体有疙瘩。经年不愈。久之。少阳相火并于 阳明而患喉痹。疾暴势甚。喉中陡痒。作嗽气呛。遍喉血泡累累。上 一泡。大如鸡卵。口 塞不合。气涌更急。少顷。泡破血射如注。其皮尽脱。溃烂红肿。痛不可忍。且满口痰涎。
如羹如糊。此其为血泡。为喉皮溃烂。皆热壅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