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50页

以衰。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玩此数语。则白术之理胃。以其健阳。而真气并于谷气。能行于诸脏 腑也。其能行于诸脏腑者。以其健胃阳。而即能化脾阴。致其津液。以荣血脉通经隧也。经 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数语透露极矣。白术以除湿益气 为功。则凡湿皆用术乎。曰。湿分内外。尤别寒热。属于寒是阳郁阴中而不升也。阴之所蓄 则气虚矣。属于热是阴困阳中而不降也。阳之所并则气实矣。虚实皆属气。气之虚实皆化湿。
但实者邪气之实也。尚可投术以益气乎。夫湿为地气。阳蓄于阴。是地气因天气之郁而不化。
阴困于阳。是地气受天气之并而不化。总之化湿者皆阴。而阴之所以化湿者。皆本于阳之不 能化。唯一虚一实。而投治乃殊。虚者补正以益气。如白术茯苓是也。实者除邪以益气。如 连柏栀黄皆可燥湿。不执二术为用也。夫气者水所生阴生阳也。液者气所化阳化阴也。气能 化液。何湿之有。如气虚不能化。补其阳而液自化矣。(液之所化。即气之所到也。)至气实 而不化者。不等于真气之不足。乃病于真气之受伤。必先除其所伤之邪。盖抑阳则阴化。(阴 受并于阳则亦不化故也。)阴化则液行。液行则湿除。湿除则气益矣(气与湿不能相离以为 本。除湿益气。亦不能相离以为用。特益正除邪。贵于适事为故耳。)第寒热虚实之用术。
如斯较然。而又谓其能治风证。何也。曰。风亦有别。阳虚阴蓄。阴固非真阴也。阴久不化。
则阳从之而化风。是谓风虚。所宜活血(即气能化液也)以化阴。而补其风虚者也。(白术 补肝风虚)阳盛阴困。阳固非真阳也。阳久不化。则阴从之而化风。是谓风实。所宜清气以 化阳。而疏其风实者也。(风皆属阳。风虚者阳从乎阴以病血也。故应治血。风实者阴从乎 阳以病气也。故应治气。)二治于兹味宜否。所当酌处矣。总之。因湿化热。因热化湿。皆 患于阴不得阳以化。太阴之脾不能行其液以通经脉而增湿。致胃气不能达于三阴三阳以增热。
展转相因。为病乃剧耳。经曰。经隧者气血所从出之道也。气血之道壅。而经络阻绝。如卒 中之类。孰非热化湿。湿更化热以亡其阴之为病乎。又如反胃中满。非皆湿热驯致以至此极 乎。丹溪所以云人身湿热为病居多也。抑白术主治。有腹满呕逆等证。固非湿热欤。曰。此 皆阳虚化湿之的对。至阳盛而热化湿者。当先责其本于热。惟皆本于阳之不能化阴。故虽投 剂清热。以期阴之能化。而或攻或补。又不可伤其真阳以绝化原。故亦有不能舍术之时也。
湿热之证。无如七情所伤者。伤于阴而不能化阳。以致气郁成湿。湿郁化热。但究其本。是 阴气有伤。非若阴盛蓄阳之湿热也。虽不宜寒降。宜除湿理脾。其可投二术之辛燥以亡阴乎。
此证关于神思。乃阳中之阴伤。虽曰不宜凑阳。而宜裕阴和气。却不可以纯阴濡剂绝其化原。
即二冬犹虑其滞阳也。近代程若水。每用茯神石枣丹皮滋阴降火。茯苓薏仁木瓜车前健脾行 湿。佐山楂石菖蒲以行湿滞。殊有理会。斯证患之者最多。因误治而夭枉者不少。故特表而 出之。人身之病。惟痰为多。而为害最甚。自真阴虚损之火痰。先以补益真阴为急。外困六 淫之气痰。先以祛除外邪为急。饮食积聚之郁痰。先以导散郁滞为急。此外。凡内伤中气而 为虚痰。为湿痰。未有不以理中气为本者也。盖不补脾气。则液不化。痰不行。不行不化。
将脾胃之气愈困。而不能行气于阴阳。即经隧之道塞。而不能通营血以归于血海。将下焦之 元阴愈虚。上焦之虚热更生。真阴日亏。而真阳日惫。是惟老人最甚。此际健脾行痰者。无 过白术而已。然须的审其可投而投之。抑或其初未可。而需后乃可。庶几信心以奏效也。
缪氏云。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脐间筑筑者。勿服。刘涓子云。痈疽溃疡。服之反 生脓作痛。
〔修治〕弗用油者。去皮切片。米泔水浸透。晒干。陈壁土裹。蒸晒九次。洗净。仍晒 干。用此法窃土气以助脾。入乳汁润之。制其性也。脾病则陈壁土炒。其脾虚而气滞者。枳 实煎水渍炒。或香附煎水渍炒。枳术丸用白术。须以紫苏薄荷黄芩肉桂汤煮过。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术内容:味甘微苦而辛。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太阳之经。禀初 夏之气以生。其味苦甘而浓。其气芳烈而温。其性纯阳而健。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 品。(仲淳)主治除湿。(其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湿)发汗。(与白术止汗特 异)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
\x苍术气\x 味辛烈。强胃强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故郁散而平。)
疏滞宽中。强胃安脾。治湿痰留饮。心下急满。水肿胀满。或挟瘀血成窠囊。止寒湿呕逆。
下泄冷痢。治痿疗疸。及风寒湿痹。更脾湿下流。浊淋带下。(仁斋谓脾精不禁。小便漏浊 淋不止。腰背酸疼。宜用苍术以敛脾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