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49页

〔辨治〕 采后曝干。肉色坚白如羊角。呼羊角天麻。蒸过。黄皱如干瓜者。俗呼酱瓜 天麻。皆可用。一种形尖而空薄如元参状者。不堪用。
〔修事〕天麻十两锉。安于瓶中。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盖于天麻上。以三重纸封 系。从巳至未。取出蒺藜。炒过。盖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气汗。刀劈焙干。单捣用。
(此云 法。治风痹药。须如此修事。)用治肝经风虚。洗净。以湿纸色。于糠火中煨熟。
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术内容: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宋以来始各自施用。秋采者佳。春采者虚软易坏。苍 术处处有之。白术吴越有之。浙产为云头术。颇肥大。种由粪力也。易润油。歙产名狗头术 。虽瘦小。得土气充。甚燥。其白胜于浙术。宁国昌化池州者。并同歙术。境相邻也。
白术 味甘微辛而苦。气温。味浓气薄。阳中阴也。可升可降。入足阳明太阴足厥阴少 阴手太阳少阳经。主治除湿益气。和中补阳。理胃益脾。进食消谷。生脾津。除胃热。(盖 脾之阴不化。则津不生。气不行。而热还归于胃也。)止渴。消湿痰虚痰。逐水饮。驱宿滞。
治心下湿痞水痞。胃脘虚痛寒痛。心腹胀满。水肿腹满。止脾虚呕逆。湿泻水泻。并泻痢。
多年气痢。止肌热。愈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逐皮间风水结肿。消足胫水肿。治冷气 癖气块。利腰脐间血。并卫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补肝风虚。温中止汗。利水道。上 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脐之间。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海藏)佐黄芩。安胎。佐枳实。
消痞。配二陈。健脾消食。化痰除湿。与归芍生地之类同用。能补脾家之血。合干姜。逐脾 家寒湿。和枳实姜连。除脾中湿热。与 芍等同 附方 洁古枳术丸。消痞强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白术黄壁土炒一两。枳实麸炒一两。
为末。荷叶包饭。烧熟捣和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气滞。加橘皮一两。有火。加黄连 一两。有痰。加半夏一两。有寒。加干姜五钱。木香三钱。有食。加神曲麦芽各五钱。用白 术方。不能备录。今但摘其治泻。有所因不同而所和之味亦异者。即类推之。可以善术之用 也。脾虚泄泻。白术五钱。白芍一两。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米饮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 十丸。日二服。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久泻滑肠。白术炒茯 苓各一两。糯米炒二两。为末。枣肉拌食。或丸服之。老小滑泻。白术半斤。黄土炒过。山 药四两。炒为末。饭丸。量人大小。米汤服。或加人参三钱。老人常泻。白术二两。黄土拌 蒸。焙干去土。苍术五钱。泔浸炒。茯苓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七八十丸。
泻血萎黄。肠风痔漏。脱肛。积年不瘥者。白术一斤。黄土炒过研末。干地黄半斤。饭上蒸 熟。捣和。干则少入酒。丸梧子大。每用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论〕人身元气。每困于湿。湿除则气益。惟白术于坤顺之体。具干健之用。不等于淡 味渗湿。风剂燥湿。故洁古论术。首以除湿益气归之。夫脾为湿主。湿困。是阴中之阳困。
苟不得胃脘之健阳以召之。将何以为胃行气于三阳三阴乎。惟术能健胃阳。以化脾阴。而召 阴中之阳。乃为表里相应。水火互召。元气于是畅。于是益。且脾主地气。胃主天气。脾不 得天气之召。则地气不上行。胃不得地气之和。则天气不下施。(内经论脾胃切切于天气地 气之分。因谓其主升降之化也。)至地气上与天气和。则所谓上焦合而营诸阳。总归于阳之 能施能化。所以一切主治。阴固在阳中而不尸其功。况诸证非病于阳之不能健运。即阴之不 得阳以运化者也。(大抵白术之用在除湿。胃之功至于脾也。除湿而即能益气。由脾而归胃 也。益气而便能和血。表里相应。水火互召也。海藏所谓在气主气。在血主血者。不可相提 并论。以阴从阳化而不尸其功也。)其所入之经。先胃及脾。其他所入之经。又由脾胃以及 之。历审诸治。总由宣天气之阳。以化地气之阴。阴阳和而气乃行。由真气以化谷气。即由 谷气以充真气。俾中土气交能行升降之化。为后天补接良剂。而于老人更切也。洁古谓下行 则用之者。以足三阴同起于下。益脾者即能与肝肾俱。(胃得地气之和以下施故也)由脾胃 而达肾肝之阴。海藏故云。补肝经风虚。又治冲脉逆气里急及脐腹痛也。惟阴虚而阳炽者。
投此味则相反若冰炭。(阴已虚而更燥之。阳已炽而更益之。可乎。)每见粗工治阴虚证。亦 用参术理脾。大属梦梦。经曰。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盖气阳也。
各脏腑之阳。皆禀于胃经者。血脉之所注阴也。各脏腑之阴。皆源于脾。脏腑各因脾之经。
而乃受气于阳明者。以阳原出于阴中也。因脾之经而必行其津液者。经脉固液所化也。(脾 患于湿。则阴不化。而津液不生。白术之理胃益脾。能令生津以通经。乃得由经以达气。)
经曰。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