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39页

垣云。脾胃不足而心火乘脾。火性苦急。赖此缓之。此火非可以苦寒泻。
即以甘平而和缓者泻之。(后天阳气之原出于胃。虽土以火为母。而心火更以土为化原。脾 胃虚则心火之化原绝。故母反索救于子以乘脾也。心火乘脾。阳不能生阴而反厉阴。惟甘温 能缓正气。即以养阴血。是又可通于养心血之义矣。)一炙则为甘温。即以补阳之不足矣。
\x梢\x 生者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元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用于下焦宜梢子者。
缘概用恐太缓。不能达也。
\x头\x 生者能行足厥阴阳明污浊血。消肿导毒。(丹溪)宜入吐药。(濒湖)
缪氏云。中满者忌之。呕家酒家诸湿肿满及胀满。咸不宜服。诸解利药中。宜少用。恐 缓而少效。即补药中。亦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脾虚者固宜用之。若脾胃气有余。与痢 疾初起。皆不可用。(嵩)
〔修治〕 大至径寸而结紧。横有断纹者佳。炙者用长流水蘸湿频烤至熟。刮去赤皮。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黄内容:本出蜀郡汉中。今惟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八月采根 。长二三尺。紧实若箭干。皮色黄褐。折之柔韧如绵。肉理中黄外白。嚼之甘美可口。若坚 脆味苦者。即苜蓿根也。勿误用。(别说出绵上者为良。盖以地产言也。若以柔韧为绵。则 伪者亦柔韧。但当以坚脆而味苦者为别耳。)木 草形类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根黄耳。(之 颐)
味甘。气微温。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 命门。兼入手阳明经。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藓皮。甘温纯阳。主益肺气。温分肉。实皮毛 间腠理虚。大补表之元气虚弱。通和阳气。利阴气。泄火邪。能活血脉生血。助胃气。(治 脾胃虚弱。脉弦。血脉不行。羸瘦腹痛。)益三焦元阳。补五脏诸虚不足。丈夫虚损羸瘦。
短气虚喘。肾衰耳聋。泻久肠风。老人气虚肠 。更治虚烦肌热。虚劳自汗盗汗。若表虚有 邪。发汗不出。服之自汗。并内托阴疽。排脓止痛。长肉生肌。为疮家圣药。又治女子月候 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疗小儿百病。方书。治消瘅。中风着痹挛痿。鹤膝风。
香港脚 振眩晕。惊悸痞厥恶寒。往来寒热。发热。破伤风不能食。滞下。赤白浊淋。小便不通。遗 精。疝。黄 独茎丛生。作叶扶疏。百本戴在首。如卫气出目行头。(卫出下焦。其行始于 睛明穴。)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百骸百脉。咸卫外而固矣。其行可久可速。能知卫气出入 之道路。便能了知黄 之功用矣。(卢不远)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 辛热为异耳。盖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 则益气也。(东垣)其治气虚盗汗。并自 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 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好古)参 俱益虚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 兼补卫 气实表。如共剂而用。须别主辅。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怠惰嗜卧。呕吐泄泻。及胀满痞 塞。形羸力乏。脉微神短。参为君 为臣。若表虚而自汗盗汗。渐至亡阳。诸溃疡多耗脓血。
婴儿痘疹 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助真气以周于身。亦有治风之功。)乃相畏而相使 也。唐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口噤。许允宗制黄 防风汤数斛。于床下蒸之。药入腠理。
周时而瘥。凡小儿脾胃伏火。劳役不足而成慢惊。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 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用黄 汤。炙黄 二钱。人参一钱。
炙草五分 发热之要剂。同生熟地黄芩连柏当归。加枣仁炒研。为治阴虚盗汗之正法。本方去三黄。加 人参五味枣仁。治表虚自汗。同桂枝白芍防风炙草。能实表。治表虚畏风。伤风自汗。与茅 术生地等分。黄柏牛膝减半。作丸。治积年湿毒 疮。百药不效。一同白芷白芨甘草银花皂 角刺。排脓止痛。同人参甘草。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又治天行痘疮阳虚无热证。
附方 小便不通。绵 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气虚白浊。黄 盐炒五 钱。茯苓 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
甚者 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 四两。
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黄 川芎各一两。糯米一 合。水一升。煎半升。
〔论〕 黄 甘温。禀中土之气味。花至七月开。而根以八月采。中黄外白。是由脾胃 以至 其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又曰。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又曰。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然则胃为后天生气之原。而脏腑之所以受气者。皆统于主气 之肺。肺之所以主气者。本于息之往来。而其所由以息往来。又本于水火升降贯心脉而行呼 吸也。肺司卫气之行。而其气更原于肾。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