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38页

。俾阴气有主。令寒水所凝之痰自消。而亢阳失 恃。是由祛痰而风静。由静风而阳化也。(收阴即以全寒水之初气。使阴不受蚀于阳邪耳。
如治外证之阴蚀恶疮。举同斯义。)阳化即邪散。而真阳亦得依真阴以归其元矣。真阳随阴 而降。是阳中之阴得行其化。还归于寒水之至阴。别录所谓除固热在骨髓也。寒水至阴之中。
至阳亦得所宅而畅其气化。日华子所谓暖水脏也。然则斯味收阴于亢阳之中。以散阳邪而救 真阴。是其首功。及归元阴于最初之地。以裕阴化而畅元阳。是其全功。夫至阳本出于阴中。
兹味反全至阴于阳中。人身阴阳以合而神其分之用。兹味乃似由离而效其合之用也。方书凡 治风热痰痫喉舌耳鼻为病。皆收真阴于亢阳之中。而治其 焰之上行极者。统由阴之不能引 阳而下也。惟第病于热。犹属阴虚不能驭阳。若风痰相煽而剧。则阳之蚀阴急矣。(本经故 主阴蚀恶疮)用此味收阴以消痰。总归于寒水得收以获奇效。即中风之投稀涎。亦此义也。
又凡治口疮香港脚(浴足)下血(断红丸鲫鱼方)泻痢(大断下子午丸)痔浊等证。亦皆收阴 以归阳。即俾阳能化阴。而转为阳生之本也。女劳疸治以硝石白矾者。一取出地之初阳。升 散肾中之郁阴。一取归地之元阴。专补肾中之虚阳。均不得以上治概其功也。总之。白矾疗 风热之痰。不疗寒湿之痰。其治风也。治内淫之风。不治外受之风。其除热也。止除元阴受 伤之热。不除外邪所郁之热。此身半以上之治也。至疗下血。乃疗阳虚而阴微之血。不疗寒 泣及湿滞之血。其补阳也。直补阴虚而真元不归之阳。不补阴郁而元气不达之阳。其化阴也。
即化气盛而血能化精之阴。不化气虚而血不裕气之阴。此身半以下之治也。或曰。矾性燥急。
何以不治湿痰。不知性即燥急。亦止成收阴下归之用。不能藉之燥湿也。世医因泻利黄胆赤 白浊阴蚀恶疮等证。多由于湿热。遂入于湿热以言治。岂知白矾之所以治。迥乎不同。可以 寻准绳而得之矣。
其性燥急而能劫水。用之贵得所宜。咽喉痛者尤宜审之。目痛由阴虚血热。而不由 肉。
及 〔修治〕色白光明者佳。细研入罐。火 半日。色如轻粉者名枯矾。惟化痰生用。治 齿痛喉痹。棉裹生含咽之。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甘草内容:气味甘平。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 太阴厥阴。通入手足十二经。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主治和诸药。(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用之得其平。)补正气。解 诸味及百药毒。(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气。)生用泻心火及诸火 热。(分身梢用)熟用补三焦元气。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补伤寒瘥 后血虚)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海藏)甘而缓。故能泻热而补阳。
甘缓善解诸急。故即舒阳以裕阴。所由治诸经急痛。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
宜倍用之。甘温能除大热。(凡阳虚之热宜甘温。阴虚之火则宜甘寒。两者或误。去之远矣。
东垣用甘温以缓正气。养阴血。的为精诣。误者用以疗阴虚血衰。失之远矣。)五味之用。
苦泄。辛散。酸收。咸润下而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入中。有 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仲景附子理中汤用 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此缓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参半 之温。用甘草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之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乃甘补之 意。
(泻火义自明)又能引诸药直至病所。以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海藏)
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古称大豆汁解百药毒。试之每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 验乃奇。(千金)此方亦救中砒毒者。佐黄 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 资之剂。得白芍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同人参黄 白术当归大枣麦冬。加升麻柴胡。为补 中益气药。专理饥饱劳役。内伤阳气下陷发热。同人参干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苏子枇杷叶 则下气。同黄连芍药升麻滑石。解热毒滞下。同桔梗元参大力子栝蒌根。清利咽喉虚热。同 人参菖蒲益智远志龙眼肉治健忘。同麦冬石膏知母竹叶。除烦闷燥渴。头疼解肌。同黄连木 通赤芍生地。泻心经有余之火。同预知子贯众。解一切蛊毒。
附方 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其人不渴。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炙 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以 炙甘草三两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末一钱服之。
〔论〕 甘草独以甘擅名。别录谓其为九土之精。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千二百般草 木毒。是一和足以概众美矣。第就和之中。其功有缓。而缓之中。其功又有泻。就缓泻之中。
其功更有补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