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风。于类中风为要剂。盖此味阳中有阴。阴为阳之守。使阳 和而不化风。故热风皆治。而痰火之类中者。尤为中的。夫类中一证。如七情伤其营气者。
固为阴虚。即外淫之病乎卫。卫病而营亦病。或化火而因以结痰。或凝痰而因以炽火。痰火 炽。则五脏阴气出于隧道。以达表彻里者多为阻绝。而孤阳自焚之风。甚有奄然于顷刻者。
岂不悉系于真阴之虚哉。人身后天之阴生于阳。竹乃阳中之阴。性味既禀清和。而沥则更犹 真阴之化醇。与他味之养阴者有别。故最能除亢阳之伤阴。最能和营气以入脉。最能利经 络以渗痰也。
缪氏。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
〔修事〕 取新鲜竹。锯尺许。中留节。两头去节。劈开。用砖二块。架定。两头出砖 二寸许。各置磁盘于下。烈火熏 。则两头沥 滴盘中。竹将自燃便尽。就将滴过沥竹为 薪。又架新竹于砖上。如前烧 。任取多少。
〔总论〕 易系震为苍 竹。尔雅翼云。巽为竹。其根鞭。喜行东南。然则竹之生成在 木火。而何以叶与茹与沥所禀皆寒。盖竹引根于秋深。孕笋于冬半。气禀清寒以生。是合于 金水之阴以在下也。新笋春半出土而成竹。旧竹夏半落叶而易新。气随温热以成。是合于木 火之阳以在上也。人物之生。莫不始于在地之阴。而成于出地之阳。竹之生固禀寒气。第当 草木零落。而引根孕笋。则阴中有阳。阳反因阴而以萌以育。即知其生长于春夏。实为阳中 有阴阴更因阳而以敷以和。在秋冬既不与众类同其枯瘁。是春夏虽与众类同其发荣。而实有 不同者。以有清润之气贯乎其中也。洁古谓。为阴中微阳。本其生气而言。东垣谓为阳中阴。
就其成气而言。夫用其叶与茹沥。是已取于既成之竹矣。不皆为阳中之阴乎。惟人身天表属 心肺。而竹叶取象于表。以清心肺之烦热。人身气交属脾胃。而竹茹取象于近表之里。以清 胃脘之逆热。人身营气为血液。而竹沥取象于营。以清血液热结之痰。盖同是阳中之阴。就 其表里所分。已有阴阳之浓薄矣。丹溪谓沥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此也。世医执本草大寒一语。
用之辄为疑忌。讵知性禀清和。正如人身至阳之分。非清阴无以握其枢而和其气。正合于经 所云至阴虚天气绝之义。特由叶而茹。由皮而液。见其清和之差甚耳。竹之生气。阴中有阳。
而成气阳中有阴。生者具阳之始。成者浓阴之终。他物鲜及之。
<目录>卷二十七\虫部<篇名>蜂蜜内容:蜂采无毒之花。酿以大便而成。生岩石者。名石蜜。
气味甘平。(生者有小毒)蜜成于蜂。蜂寒而蜜温。同质异性也。(守真)生者性凉。故 能清热 热。止痛 脉。调脾 甚效。涂 根汁人乳 调服即止 虏所染。
瘢黯色。
用生蜜与隔 〔论〕 万物之至味。莫过于甘蜂采百花之英。酿以大便而成蜜。是和群味而以臭腐生 神奇者。甘属土。故能养脾。集群味以为甘。更由酝酿而成变化。故解毒为最。甘味属阳。
故所 通。
宜。
丹溪云。西北高燥。故人食之有益。东南卑湿。多食则害生于脾。多食生湿热虫 。(濒 湖)
呕家。
〔修治〕水火炼法。每斤入水四两。银石器内以桑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乃 用。
<目录>卷二十七\虫部<篇名>蜜蜡内容:蜂房如脾。谓之蜜脾。蜜脾之底为蜡。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 。名黄蜡。更用水煮化。以好绵纸折作数层。入冷水蘸湿。遂贴蜡上。一吸即起。仍投冷水 中。有蜡凝纸上。即剥取之。再吸再剥。以尽为度。铺竹器中曝之。干则频洒以水。久之色 白如练。因名白蜡。非新白而久黄也。与虫造白蜡不同类。
气味甘淡。微温。恶芫花齐蛤。本经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能益血而行经脉)金 疮。益气。别录疗泄 后重见白脓。利小儿。蜜气味俱浓。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而养脾。蜡 气味俱 之别于本 补之。倾 投美酒半 长肉。得腻 柏猪胆汁炙 子黄一个。
止。二日服 者。用黄蜡 汤。治热痢 陈廪米半 咳嗽音 化作 不语 后。太 去渣者 〔论〕蜡味初尝微甘。即转为淡。五味以淡为本。今淡先有甘。是从中土而为扶危救困 之味 此物凝蜜 治痢不纳 昧者谓 缪氏云。火热暴痢。不宜用。
<目录>卷二十七\虫部<篇名>露蜂房内容:此房悬树顶上得风露者。其蜂黄黑色。长寸许。螫马牛及人欲死。非人家屋下 也。其顶上实处。名紫金沙。
气味苦甘咸平。有毒。本经主惊痫螈 。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诸本草治恶 疽附 炙研和猪脂。涂瘰 成 。同热烧酒浸一刻。频漱。治风牙肿痛。五痫得效方。露蜂房 焙石 白汤 蜂房 蜂房 露 末 丸 〔论〕 露蜂房之用。本经首主惊痫螈 寒热邪气癫疾。非止如后世以毒攻毒之说。夫 痫原 分离 者。
而 阴 动 腹 针 缪氏云。凡病气血虚而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
〔修治〕 须十二月采。洗去蜂粪泥土。蒸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