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79页

阴痿。作摩积之膏。能疗小儿百病。下寸白虫。治应声虫。小儿出汗有热。雷丸 四两。粉半斤。为末。扑之。下寸白虫。雷丸水浸。去皮。切。焙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 许。以稀粥饮服一钱匕。须上半月服。虫乃下。
〔论〕雷丸为竹之余气所结。夫竹引根于秋深。孕笋于冬半。是禀清寒以生。合于金水 之阴以在下者。兹味本清阴之气味。而又能疏利。取以行气血之热。岂非良剂。第通用不无 有伤元气耳。
〔辨治〕切忌赤色者。入药炮用。
<目录>卷二十六\苞木部<篇名>淡竹叶内容:入药烧沥。惟用淡竹一品。其肉薄。节间有粉。(颂)淡竹今呼水竹。有大小二种。
汁多而甘。存中言苦竹之外皆淡竹误。(濒湖)一种草类。茎如铁线。叶似嫩稷。长尺余。
亦名淡竹叶。俗多采利小水。治喉痹等证。神效。却与此殊。(嘉谟。)
气味辛平甘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足阳明手少阴经。主治热狂烦闷。壮热头痛头 风。并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更除虚烦。清心益气。散吐血热毒。疗消渴。利小水。通淋闭。
\x叶\x 味苦寒。所以能清心热。凉肺清心。祛暑解毒。治小儿烦热。壮男子胃气。(能)竹叶 阴中微阳。辛平除热缓脾而益元气。(洁古东垣)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促气胜之上冲。(东 垣)煎汤。调熟枣仁末五钱。临卧服。治心虚不得眠。同麦冬枣仁远志丹参茯神丹砂犀角。
治心经蕴热。虚烦不眠。入白虎汤。治伤寒烦热。大渴引饮。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小麦七 升。石膏三两。水斗半。煮七升服。尽剂愈。按热狂烦闷。与虚烦不同。如入白虎治伤寒烦 热大渴引饮。是热狂烦闷之类也。如竹叶汤止用竹叶麦冬甘麦姜枣。虚悸加参。少气力加糯。
以治产后短气烦闷。是虚烦之类也。虚烦又有气血之异。如加味竹叶汤。以阿地易知膏。治 妊娠伤寒汗下后热不除者。是虚在血分也。如竹叶归 汤。参 术并用。止取竹叶麦冬以清 产后虚热。口干作渴。恶冷冻饮料食者。是虚在气分也。绎此即知消渴之用。及壮热头风吐血热 毒风之用。皆由阳中无阴而阳僭。所谓益元气者。阳中有阴耳。
<目录>卷二十六\苞木部<篇名>淡竹茹内容:味甘。气微寒。入足阳明经。主胃热呕吐呃逆。通胃热噎膈。除胃烦不眠。清阳气 。止吐血及崩中。解虚热。愈伤寒女劳复。疗妊娠烦燥小儿热痫。同橘皮木瓜麦冬人参枇杷 叶芦根汁石斛。治胃虚有热。呕呃不止。入温胆汤。能宁神豁痰。伤寒后交接劳复。卵肿股 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产后烦热短气。甘竹茹汤。甘竹茹一升。人参茯苓 甘草各二两。黄芩二两。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小儿热痫口噤。青竹茹三两。醋三 升。煎一升。服一合。
〔论〕 人身身半以上。为天之阳。阳中有阴。然后阳不上僭。竹。阳中阴也。故叶则 清心 吐血崩中者。血固生化于胃也。他如产后烦热。小儿热痫。皆不离心胃以为主治。至伤寒女 劳复而亦治者。以脐下三结交。乃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且胃之三脘。由于任。
竹茹能解胃之虚热以和任。故女劳复有热者用之。
凡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者。忌用。(仲淳)
〔修治〕 须取鲜竹刮之。磋去在外硬青。止用向里黄皮。
<目录>卷二十六\苞木部<篇名>淡竹沥内容:气味甘寒。姜汁为之使。主阴虚生热。热化风。治胸膈痰热。止烦闷消渴。疗类中风 。或因气虚。或因血虚。养阴滑痰。渗经络之壅。润燥急之火。及小儿天吊惊痫。妇人胎产 闷晕。
久渴心烦。宜投竹沥。(雷公)竹沥所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阴 虚之病。夫阴虚则发热。此味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薯蓣义同。(丹 溪)能食者用荆沥。不能食者用竹沥。(三锡云。能食而气稍实者荆沥妙。)荆沥清火化痰。
功胜竹沥。但不补耳。(述。)竹沥滑痰。非佐以姜汁不行经络。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 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除。痰在膈间。使人癫狂。宜用竹沥。风痰亦宜用。其功又 能养血。(丹溪)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将竹沥灌之即苏。诚起死回生药也。(述)竹沥乃 阴虚有大热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特为拈出。(三锡)沥。竹之津液。得火 之后。寒性应灭。滑利走窍。清热逐痰。故为中风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阴虚火旺。煎 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遍 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络流转。外证自 除矣。同贝母栝蒌仁霞天膏白芥子苏子橘红郁金童便麦冬。治似中风口眼 斜。语言蹇涩。
或半身不遂等证。中风口噤。竹沥姜汁等分。日日饮之。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 张。竹沥饮一二升。时气烦燥。五六日不解。青竹沥半盏。煎热。数数饮之。浓覆取汗。产 后虚汗。淡竹沥三合。暖服。须臾再服。
〔论〕 淡竹沥能疗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