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36页

以 又名长命菜。
味酸。气寒。性更寒滑。主治散血消肿。利肠解毒。疗破伤风。多年恶疮。百方不瘥。
或痛 取马 热淋 烧存性 风地丁 〔论〕马齿苋本金中含水。(叶有水银。且难得燥。)却有酸味。是金媾于木也。入血脏 而散 <目录>卷十五\菜部<篇名>薯蓣内容:一名山药。干者佳。唐避代宗讳。改蓣为薯药。宋避英宗讳。改薯为山药。熟则 湿则滑。惟干实者入药。必以冀州所产为胜。
根味甘。气平。入手足太经阴。补脾肺之气。主治伤中。补虚羸。除烦热。补心气不足。
养 毒 性凉 补肝 泄 药 等分 即散 〔论〕薯蓣味甘。甘益中土。所取者根。其质白色。是味之归形者。肺金也。其气温而 兼平 之气 阴易 益。
为补 至于 中外 乎手 矣。
不宜与面同食。(仲淳)
〔修治〕六味丸。取山药由肺入肾以达茯苓泽泻之用。修合时。但微火烘干。如以理脾。
可 <目录>卷十五\菜部<篇名>苦瓠内容:一名苦匏。即苦壶卢。凡用须择细理莹净无 翳者。乃佳。不尔有毒。
\x瓤及子\x 气味苦寒。有毒。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及黄胆肿满。利石淋。疗小便不通。治偏 通鼻塞。黄胆肿满。苦壶卢瓤如大枣许。以童便二合。浸之一时。取两酸枣大。纳两 深吸气。待黄水出良。大水胀满。头面洪大。用莹净苦瓠白瓤。捻如豆粒。以面裹煮 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内忌咸物。石水腹肿 肢皆削瘦。用苦瓠膜炒一两。杏仁半两炒去皮尖。为末。糊丸小豆大。每饮下十丸。日 水下止。小便不通。胀急者。苦瓠子三十枚炒。蝼蛄三个焙。为末。每冷水服一钱。风 痛。苦壶膜取汁。以苇管灌入鼻中。其气上冲脑门。须臾恶涎流下。其病立愈。除根。
昏晕为疑。干者浸汁亦效。其子为末。吹入亦效。年久头风皆愈。 肉血翳。秋取小柄 或小药壶卢。阴干。于紧小处锯断。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将眼皮上下挣开。取壶 定。初虽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渐下。不伤睛也。
〔论〕壶卢有甘苦二种。甘者大。苦者小。其质白色。而花亦白。但甘平与苦寒。味绝 不同 华而 如 何 故本经专主治水。而仲景治皮水用之。苏恭利石淋。及小便不通。皆用之。至方书又以治头 风鼻塞。所云惟苦至地。何以更能上行乎。曰。此正肺金之气化。能与足太阳合化之元机 也。阳虽自下而上。然天气之自上而下者。则心肺主之。即如纳鼻吸气以治黄胆肿满。取汁 灌鼻以愈风痰头痛。此非从上气化。而合于下之水化者乎。其化血化痰饮等治。非皆水中气 化。得火金之合。而无留碍者乎。夫足太阳之脉。直者入络脑。而肺气迫于鼻。足阳明之起 于鼻者交 中。旁纳太阳之脉。是手太阴与足太阳由上而合下以化者。固足征也。经曰。肺 和则鼻能知香臭。又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夫心主五臭。何以 属之肺。五气入鼻。又何以不专藏于肺。皆以金之不得离火故也。东垣谓金生于己。亦此义 耳。
<目录>卷十五\菜部<篇名>白冬瓜内容: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方可用。九月弗食。令人反胃。
味甘。气微寒。性走而急。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煮食练五脏。为其下气故也。主治 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消热毒痈肿。凡患发背及一切痈疽者。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 之。分散热毒瓦斯。甚良。(宗 )水肿食治方。白冬瓜不限多少。任食之。又鲤鱼一头。重 一 瓤 片 后 亦 \x仁\x 气味甘平。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并鼻面酒 如麻豆。疼痛黄水出。疗肠痈。主腹内 结 茹枇 儿慢 〔论〕苦瓠与冬瓜皆行水。而苦瓠宣阳。冬瓜达阴。何则。冬瓜以三月生苗。直至六七 月开 而水 致阴 冬瓜 凡脏腑有热者。宜之。若虚寒肾冷。久病泄滑阴虚者。不得食。(仲淳)
〔修治〕入药须霜后采取。置之候用。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触之必烂。
<目录>卷十五\菜部<篇名>木耳内容:朽木上湿热余气所生。古槐桑树上最良。柘木次之。余树生者。不宜用。(权)其 必随各木之性。不可不审。(濒湖)
\x桑耳\x 气味甘平。主女子崩中带下。止血衄。肠风泻血。其性凉血。故能止血。(文清)木耳 得 分。
用 \x槐耳\x 气味苦辛平。主五痔脱肛下血。肠痔下血。槐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脏毒 槐耳烧二两。干膝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x柘耳\x 主治肺痈。肺痈咳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两研末。同百齿霜。(即梳垢 二钱。糊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捷效。
仲景云。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并不可食。藏器云。恶蛇虫从木耳下过者。采归色变者。
夜视 瓜 <目录>卷十五\菜部<篇名>芸姜内容:即今油菜。九十月下种生叶。冬春采苔心为茹。三月便老不可食。开花结子。皆 炒过榨油。燃灯甚明。
\x茎叶\x 气味辛凉。治风游丹肿。(人体忽然变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