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25页

阴 脉络之宗主 蒲补心气之虚 即随丁。然后 阳。其阳气之 生阳之气。感至 阳气之通天也。
〔辨治〕生石上者。嫩黄紧硬。节稠一寸九节者。真。中心微赤。辛香少渣。更妙。其 有形 刮去 。晒干用。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篇名>蒲黄内容:蒲即今取以为席。或并作扇者。黄即花中蕊屑也。
气味甘平。手足厥阴血分药。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 便。
止血消瘀。疗血气心腹胃脘痛。治吐衄。(鼻舌)尿泻血痢血。及女子崩漏堕胎。又通经脉。
除 草 黄 不变。是知蒲性精专在黄。然亦具夏火长夏土秋金三义。(子繇)与五灵脂同用。治一切心 腹 肿满口。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芝隐方)据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 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剂也。得地之阴气。兼 言甘平者。是兼辛而言也。甘能和血。辛能散结。故或生或熟。皆可奏功。(
干姜炒黑豆芎归地膝泽兰。治产后诸血病。同车前牛膝生地麦冬。治溺血。同阿 麦冬赤苓车前杜仲川断。治血崩血淋。生纳舌下。数数易之。消重舌。一切跌扑 停滞腹中。生蒲黄煮浓。和童便饮之良。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 行血药主之。老幼吐血。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汁调下。量人加减。或入发灰等 血。方同上。口耳大衄。蒲黄阿胶炙各半两。每用二钱。水一盏。生地汁一合。煎 温服。急以帛系两乳。止乃已。关节疼痛。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为末。每服一 下。日一服。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蒲黄二钱。井花水服。产妇催生。蒲黄地龙 皮等分。为末。另收。临时各炒一钱。新汲水调服。立产。胞衣不下。蒲黄二钱。
〔论〕蒲黄水草。具水土合德之阴。当春生嫩叶。出水时。便红白色茸茸然。是寒水之 气。
殊于 更 达 手 火之 。而后及于止血消瘀也。(经云。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又云。阴入于胃。游 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与兹义相发明。)人身 水与 是 气化之还及于水。如所谓游溢精气。通调水道耳。(还及于气。还及于水。是应前 变化 配火孕水而液化血之义。又应前具体于水。达用于火。布化于金之义。盖血原从气化。气原 从水化。故曰还。)惟宜于寒热之气化以及水化者。故取以化寒热之伤血者。止与消无不咸 宜。(如生料鸡苏治鼻衄。既同于凉血清热。而黑神止血。又同于燥湿温寒。治舌肿既配干 姜。而治木舌又辅三黄。是为寒热皆宜。)总之。入心而行凉降之气化。凉者秋气。非以寒 除热也。只可谓之和血耳。既不同丹皮紫草郁金之苦寒而凉血。亦不等红花茜根苏木之辛温 而散血。惟得于温凉之中气。故或从阳以引之。如同干姜而治舌肿。或从阴以达之。如同阿 胶而疗口耳大衄。其消肿非以疏导为功。其定衄非以止涩见长。推此乃可以用斯味矣。
〔辨治〕自采者真。勿用松黄并黄蒿。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凡使蒲黄。须隔三 重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篇名>水萍内容:杨花所化生。止水中一叶。经宿即生九叶。叶下微须。即其根也。
气味辛寒。主治暴热身痒。热毒风热热狂。肿毒。发时行热病汗。并疗风湿麻痹香港脚。
捣汁 轻浮 出之蕃茂 水之相滋。
用紫背浮萍 利。浮萍晒干 背浮萍焙半两。黄 炙二钱半 等分。为末。人乳和丸。梧子大 牛蒡子酒煮晒干炒。各一两。
〔论〕杨花入水而化萍。禀寒水之旺气。乘风木之出机。故其生也易。而化亦繁。即其 味以 合于人 焉。阴 缪氏云。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
〔修治〕紫背者入药良。面背皆绿者。不可用。七月采之。拣净。摊竹筛中。下置水一 盆映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篇名>海藻内容:即水藻。生于海中者有二种。马尾藻生浅水中。如短马尾。细黑色。大叶藻生深 叶如水藻而大。海人以绳系腰。没水取之。作海菜货远。
苦咸而寒。气味俱浓。纯阴。沉也。反甘草。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症瘕坚 气 卵肿。
多食良 与甘草本相反 海藻酒。海藻一 尽再作。其渣晒 〔论〕海藻散结破坚。总由能达阴中之气。夫至阴之气。水化出焉。故本经更下十二水 肿。
化湿 〔修治〕洗净咸味。焙干用。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篇名>昆布内容:一名纶(音关)布。生登莱者。搓如绳索之状。出闽浙者。大叶似菜。(濒湖)。
气味咸酸寒滑。下气。治十二种水肿。瘿瘤结聚气。(瘿结如石者非此不除)疗 疮。
及阴 肿。利水道。去面肿。久服瘦人。昆布 。治膀胱结气。用高丽昆布一斤。米泔浸一 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细。入葱白一握。寸断之。更煮极烂。乃下盐醋糁姜橘椒 末调和食之。仍宜食粱米粳米饭。极能下气。无所忌。海藻亦可。依法作之。
〔修治〕东流水煮半日。去咸味。焙干。
〔总论〕寒润下。咸软坚。独取海藻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