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24页

酒服。又 有与 振之 证矣 <目录>卷十一\蔓草部<篇名>五龙草内容:即五爪龙。纲目不载。因治背疽奇中。故详录之。此草蔓生下湿地。叶似丝瓜 五丫。丫俱有须。故名五爪龙。三月间采。阴干用。
背疽总略。背疽属火毒酝酿而成。不能外散。势必内攻。不能中出。势必旁溃。医以凉 药围 以火引 照。即 火捻提照方。照法日每一次。初用捻三根或四根。次日用四根或五根。以次至六七根止。
大 子 药 法熏 太乙 心等方 先。
\x熏药方\x 雄黄朱砂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二分。血竭没药。赝物极多。须按本草求其真者。
细末。绵纸为捻长约尺许。每捻药三分。真麻油润灼。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遭徐 之。火头上出。药气内入。疮毒随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
渐消又渐减。熏罢随即敷药。自外而内者。言自红晕外。左右旋照以渐将捻收入疮口 更须将捻猛向外提。以引毒瓦斯。此是手法。
\x敷药方\x 五爪龙车前草连根叶 草金银花各等分。上四味鲜草。一处捣烂。加多年陈小 起。仍加飞盐末少许。共为稠糊敷疮上。中留一顶。拔脓出。若冬时无鲜者。用根及 药。(蓄草者阴干。无见火日。)陈醋调敷。如五龙草急觅不得。而疮势紧急。即将车 味捣用。亦能奏功。疮初发时。取五龙草汁半盏。黄酒和水饮。能内消。
\x太乙膏\x 元参当归白芷肉桂大黄生地赤芍苦参 八味切片。用麻油二斤。入铜锅内。煎至 隔棕滤去渣。入黄丹十二两。再熬。滴水成珠。捻软硬得宜。即成膏矣。制丹法。先 紫色。倾入缸。滚水泡之。再汲凉水满缸。用棒常搅。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两 研。务要极细。
凡人将发痈疽毒。半年一年前。必常自觉口干。或作渴思饮茶并水。或食已即饥。名为 中消 金银 十余 共 得酒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篇名>泽泻内容: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吐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秋末采根。曝干用。
味咸甘淡。气寒。沉而降。阳也。入足太阳少阴轻。逐湿行水。去三焦膀胱停水留垢。
伐 渗湿热。治泄精。及疝痛香港脚。肾脏风疮。去阴间汗。除阴湿之圣药。(洁古)去脬中留垢。
以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易老)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
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仲景用治支饮苦冒。使之降而奏功也。(濒湖)下焦湿 热致精泄者。宜投之。(嵩)八味丸之用泽泻。取其伐肾邪。起阴气。助补 多服病患眼。(扁鹊)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阳潜耗故也。(濒湖)无疾服之。令人目 (洁古)水肿昼剧夜平者。阳水也。泽泻同二苓术芍人参陈皮赤豆桑皮治之。多服必 剧昼平者。阴水也。同车前赤苓生地白芍薏仁木瓜石斛赤豆桑皮治之。多服必愈。同 苓半夏陈皮紫苏。治一切停饮停水。饮证病甚欲眩者。用泽泻五两。炒术二两。水三 煎服。必效。肾脏风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研。炼蜜丸梧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五丸 十丸。
〔论〕泽泻本水草。味咸气寒。的入水脏。为逐湿行水之捷药。然咸得有甘。此濒湖所 谓淡 其能起 如中焦阳衰 焦膀胱病于 相火郁于肝。
泽泻皆治之 升以达阳。
则阳郁而 致肾气虚 及支饮苦 茯苓汤下 化而水行 病患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精滑作泻。目虚不明等候。咸禁。
〔辨治〕不油不蛀者良。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晒干用。一法。米泔浸。去毛蒸。或 捣碎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篇名>石菖蒲内容:一名尧韭。类凡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 蒲叶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 石菖蒲也。栽之以砂。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如韭根如匙柄。高四五尺者。亦石菖 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
\x根\x 味辛微苦。气温。主治开心帅气。通九窍。明耳目。治耳鸣或痛。客忤癫痫。除心积 伏梁。并下气湿痹。(在阴在脉之痹。乃湿乃风之因。咸能宣发。设寒水专令。取效更捷。)
止 心气不足。人参茯苓石菖蒲。水土和合。抽为草木。惟石菖蒲全得生阳之气。吮拔水液。盘 络砂石。不假地土之力。昌美溪浦之间。故曰菖蒲。以治病之用言。当号昌阳。以发生之体 言。当号阳昌。(子繇)古方有单服菖蒲法。心腹冷气KT 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吴茱煎 汤饮之。猝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下。(颂)下痢噤口。虽是脾虚。亦热气闭隔心 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温。用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粳米饮调下。或用参苓 石莲肉。
阳精芳草 (仲淳)同 萆黄柏。
为补心之剂。
以猪心一 蒲八两锉。斑 子大。每服三 〔论〕菖蒲感百阴之气。冬至后五十七日始生。盘水石间。吮拔水液。不假土力。稍有 泥滓 菖蒲 为君火 语以 阳既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