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饮。散山岚瘴气。
\x蜀漆\x 气味辛苦。纯阳有毒。 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则气少缓。少用亦不致吐。
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坚痞。瘕聚邪气。破血。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邪。(洁古) 岭 南瘴气。寒热所感。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 。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李斋)疟家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 胁间 。乃生寒热。法当用常山吐逐。水在上焦。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常山能破其 而下其水 。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乃收十全之功。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 点 火与 盖无 客于 助。
秘方。用 清和丸如 〔论〕 经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盖谓暑热郁于经络之内。入秋而束以风寒。阴 阳相 尤多。
为虚为 治暑疟 损庵治 于阳而热已。是大法之不可易者也 络之内。故不能即已。惟开其郁而 行而经络乃大畅也。至于病在阴分 然后作表汗而解。然则以苦甘寒 升发。必其前未用。或更伤其胃气 阴得阳之升而出尔。若未至于下陷 色。知为暑伤血分。用四物加苦辛寒药。二日发唇疮而愈。是 后耳。即补胃之剂。又岂得漫投于留邪未动之会乎。 缪氏言 确论也。丹溪又曰。若取汗而不得汗。理血而汗不足。必更求切 使之离于阴阳而霍然以去。盖论药至恰中病情之处。即补益亦 常山劫剂。而倚为无上妙品乎。其亦不学之甚矣。或曰。无痰 治痰之药。自有应节而投。如缪氏法治之累效者。又何须是物 积饮。形气充实之病为得耳。
缪氏。入口即吐。其性暴悍可知。最损真气。故疟非由于瘴气。及老痰积饮所致者。弗 用 〔辨治〕 须细实色黄。形如鸡骨者佳。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 浸煮 <目录>卷十\毒草部<篇名>商陆根内容:俗名章柳根。春生苗。高三四尺。叶如羊舌而长。其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 根如萝卜而长。八九月采之。有赤白二种。
味酸辛。气平。有毒。(白者苦冷。赤者有毒。)阳中之阴。沉也。降也。其性下行。
专于 痹。熨除 治喉痹 水气者。
意也。(类明)
小便利。即肿消 一夜。晒干为末 或取根杂鲤鱼熬汤 效。(嘉谟) 赤根 脓。或捣烂加盐。总 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
生商陆根汁一升。杏仁一两 酒下。以利恶物为度。 石 湿漏诸疖。
〔论〕 商陆春令生苗。采根于八九月。本阳之气以至阴。而归于阴之气分。用治石水 之病 阴少 之阴 痈暴症及 阴虚。
故治阳水 当绎方 而标 标之 者。
尽化 与大戟甘遂异性而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濒湖) 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
利血不 〔修治〕 铜刀刮去皮。薄切。东流水浸三日。取出。和绿豆同蒸半日。去豆。晒干或 焙用 <目录>卷十\毒草部<篇名>甘遂内容:生西凉者上。汴沧吴者次之。(日华子) 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其根皮赤肉 白。作连珠。大如指头。实重者良。一种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根皮白 色。(苏恭颂)
\x根\x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阴草也。 洁古曰。纯阳也。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主下五水。治大腹(即水蛊) 疝瘕。腹满(水气之聚) 面目浮肿。除留饮。去痰水。
利 囊肿 (仲 为痰饮 景治 末涂腹 用甘遂 喘胀。
息。大 晨热汤 生研为 温酒 血室 及妇人心风血邪。用遂心丹。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 熟。取末。更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即将猪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
不下再服。 按以上方。皆就其切于治。标者录之。若当从缓而治本。必不可尝试。故不采 也。
〔论〕 甘遂气味苦寒。为阴。乃洁古更曰纯阳。何哉。此正先生察物之精。后学诣不 至此 周身 而 也。
是已 气所 即 也 缪氏。虽善下水除湿而性阴毒。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 气 〔修事〕 面包煨熟。以去其毒。然后入用。
<目录>卷十\毒草部<篇名>大戟内容:近道平泽多有。惟杭产色紫而柔者为上品。江南土大戟次之。春生红芽。丛高尺许 直中空。折之有白浆。叶狭长似柳。稍头攒密而上。三四月开黄紫花。似杏眼。似细苦 皮黄。肉色黄白。
\x根\x 味苦辛。气寒。有毒。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得枣即不损脾。赤小豆为之使。恶 蓣。反甘草。 主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但脏腑隐有细水。皆能导之。下恶血癖块。
蛊毒毒药。天行黄病温疟。疗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并日日煮水。热 取愈。(颂) 禀天地阴毒之气以生。性善下走而入肾肝。逐诸有余之水。辛则横走。无所 不到。寒而有辛。故能以毒攻毒。治蛊毒泻毒药。并散天行黄病及温疟。更破恶血癖块。(
仲淳) 痰涎之为物。随气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