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勘之,窃惑乎日变皇王之精意者,犹然以不变为词。而于俄之大彼得,法之拿破仑,美之华盛顿一切故实,未曾梦见者,辄曰彼旧俗然,乌有所谓百年以来之政。昔耶律德光谓晋臣曰:中国事,吾皆知之,吾国事,汝曹不知也。夫以辽与今日泰西较,其智愚工拙何如矣?而尚能若此。然则吾中国四万万人,曾无通知泰西泰东各国治乱兴衰之由者,可乎不可?
古者六经皆史也。《尚书》左史掌之,《春秋》右史掌之,尚已。《易》为卜筮之史,《诗》叙列国得失之迹,礼乐史氏之制度,经与史相表里者也。及乎变周之文,从殷之质,楚书晋乘,各自名家。于是以马班纂述为正史,荀袁《纪事》,司马《通鉴》为编年之史。至于兵刑谱系之殊科,诏令奏议之合隶,若者为地理遗编,若者为职官故事,若者沿周官六礼之遗,若者仍刘氏《七略》之体。夫判析源流,周知派别,原为史家常例。而有志之士,尤以单心四民教养之原,通考历代礼乐兵刑之制,能见诸施行者为要务。若夫袭宋代诛心之余论,沿明人评尾之陋习,衍为空谈,博取甲第,斯又每下愈况者矣。要之考古以证今,由中以逮西,博观而约采,规时而达用之,四者史学之宗旨也。
是故读历代正史编年纪传之录,通古史也。读《国朝东华录》,《东华续录》,魏默深《圣武记》诸书,通今史也。读黄遵宪《日本国志》,王韬《法国志略》,慕维廉《大英国志》,徐景罗《俄史辑译》,冈千仞《米利坚志》,沈敦和《英法俄德四国志略》,暨日本冈本监辅《万国史记》,艾约瑟《欧洲志略》,《希腊志略》,《罗马志略》,英人博那《四裔编年表》,王韬《普法战纪》,林乐知、瞿昂来《东方交涉记》,林乐知、郑昌炎《列国岁计政要》,马恳西、李提摩太《泰西新史揽要》,通西史也。惟是中西文字,迥然不侔,诸史多经舌人转辗译成,词意繁芜,诚所不免。是以初学多苦其聱牙,通人又鄙其委琐。是在儒者平心静气,以西史之精者,与中史参互研究可耳。尝谓从前未有西学,华人罕能通史学。今袭西学之皮毛,华人转欲废史学。无西学,史学亡,有西学,史学亡。欲拯其失,首宜显揭古今各国政术异同,以知强弱存亡之本,次考立国源流,种类迁徙,次立帝王人物,中西比较,次明各教派别善否,知将来环球大地,不能越素王改制精心,次表各国和战机要,有关全局者,次详各国古时土番,与中国犭童黎蛮苗,渐次消灭之理。唐太宗曰:以古为鉴,可知得失。余谓合中西之古以为鉴,其收效更何如矣。
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凡遇开议院时,君主临焉,王公大臣暨各议员临焉,无论事之大小,各伸其说,以剖判是非,报馆即书之以传诸一国,布诸五洲。记有之,史载笔,士载言,其遗意欤!故语无忌讳,言多实,视中国之史书为尤足信。况其推广新闻纸之多,虽至酒楼茶肆,往往而有。是史馆为一国公有之权,史学乃四民与知之业。且凡民数地数,比较多寡,火车铁路电线,推算方里货殖出入吨数,以及官制教会学校国计兵数,靡勿签记赅核,与中史各表志例同。案《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出稗官。如淳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以称说之。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政治家格致家律法家,胥权衡于此,一举而三善备焉。故西国之有君史又有民史者,诚重之也,诚慎之也。
《使德日记》,谓德人芍克深东方学问,译有清汉蒙古语、《契丹国志》。年七十六,且拟译辽金元三史。又曰爱尔勃女年十三,通六国语,谈中亚细亚洲事甚悉,指陈各国形势,了如指掌。王韬之辑《法国志略》也,自称其书本出日本人冈千仞。故其中多附录日本人重野安绎、荻原裕、河野通之、木原元礼诸人论议。甚矣哉海外士女之留心中西史乘者,如彼其众也。震旦之儒,自束发受书,即戢戢抱兔园册子,求名利资,低首下心,瞑坐苦索。天日黯芴,山川惨然,孔孟之绪,不祀忽诸。其稍黠者,则刺取坊间《易知录》,《了凡鉴》,与胡致堂、邱琼山、林西仲,一二率无理之语,哓哓号于众曰:史学,史学。呜呼!吾不知其廉耻之心之奚往也已?或曰:是诚然矣。吾且弗论西史,敢问读中史者焉所从入?曰:《春秋》者,素王改制之书,而三统三世之义,足以范亿劫恒河沙世界,莫之违也。自《春秋》外,则以《史记》、《汉书》为要。《史记》得素王真派,《汉书》颇庞杂,而八书十志,古言古例,森然于世,亦体大思精之作也。正史而外,则司马《通鉴》,致为详审。其书采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成书凡十九年。天文地理礼乐历数之大,亦颇赅洽,非特纪治乱兴衰之迹也。其余则宜专力《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而尤以《通志》为要。然欲举古今事实,贯串源流,则《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纪事本末》,亦为要籍。盖自汉以来,史家大要,纪事编年二体。宋袁枢每事各详起讫,既免纪传之一事复见数篇,亦非如编年之一事隔越数卷,诚欲通中史者不可少之书也。若夫西史翻译,既无善本。则就以上所胪者,悉心钩稽外,第以广阅西报,为通人之津逮而已。
○各国政教公理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