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其暴戾之心。而柔其凶横之气。并得贤塾师勤勤讲解。使知显有王法。隐有天理。则长大时凡遇争端。必能自甘退让。并肯力为排解矣。潜移默化贵在童年。义学兴而吾粤千百年来纷争敝俗。不难消化于无形。造福何可限量。右悉采桂林相国所垂启蒙义塾条例而稍加参酌。草成是编。其中倘有未合之处。还望 高明重为裁定。尽可随地变通。因时制宜。以期斟酌尽善。
又吾粤近时多溺女之风。计一邑中每年溺死必以数千计。此风关系人命。大伤天和。有心人无不欲有以救之。而苦无善法。若得多兴启蒙义学。则童年习闻救婴戒溺善恶果报。可并其家人归子而感化之。则恶俗可以渐回。而生命之保全者无量矣。事关人命。言之恻然。愿有心人并起图之。
△启蒙义塾总理司事年节告神明心疏
道光某年【干支】 某月【干支】 朔越几日广东省某府某县某境启蒙义塾总理【某人】 司事【某人】 等斋沐叩首尊神之前曰。易俗移风。首先立教。秉公仗义。尤斥欺心。惟神体上帝心。赞天子治。彰善瘅恶。洞幽烛微。境内设立启蒙义塾。赖众绅耆率善士捐输。塾师谆诲。司事协力同心。兹届年终报销。开明进出清账。悬挂本塾门首。谨照录一通。陈求神鉴。如有分厘侵蚀。罚及己身。祸延子孙。庶几众信奉行。永垂善举。谨告。
义塾既设。全凭塾师能善于教导。则一塾生徒均受其益。教成多少好人。倘奉行故事。懒于讲说。则一塾生徒。均为所误。在师固造孽无穷。即在董理司事诸公。不知择师而教。徇情滥请。以致善事有名无实。误人子弟。造孽亦恐不少。是故延师一事。最宜审慎。倘不善教导。即应辞却另请。至为师者既应其聘。尤当勤勤恳恳。多方开导。总以教子弟学做好人为第一义。至斗殴一端。尤为设塾本旨。更宜明白讲谕。晓以王法参以报应。使童年目染耳濡。长大时自知戒惧。塾师之造大福者在此。即董理司事之造大福者亦在此。可不勉哉。
○变通小学义塾章程
卷十之五
□塾□培植贫寒子弟。为功甚大。而人皆畏难自阻者。以日久费巨难以为继也。顾时日可久亦可暂。经费可大亦可小。得简便法。而义塾在在可立。闾阎无不教之子弟即乡曲无埋没之人材王化之行其在此乎述小学义塾章程
小学义塾启
训蒙记事
简便义塾说
规条
附余论
跋后
附各塾师文昌会立愿疏式
△小学义塾启
古者党有庠州有序。睦婣任恤之化成。而闾阎无不教之子弟。所由治化烝烝。臻乎上理也。后世此道日荒。不免视教化为缓务。而孤寒子弟。遂至终身梦梦而莫之教。即有好行其德者。为义学之举。又大抵设在都会。其山僻村野。或数十里。或数百里。不及一见原其故。实以经费甚繁。动需千百是以有心无力之士。往往畏难中止立法详备则继起为难亦势之无可如何者坐使圣贤义味不获使孤寒子弟略与共尝。良可慨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聚千百万不教之民相聚相处非世教之大可忧者乎士为四民之首读圣贤书。均有先知先觉之责。乃贸贸然与庸众同其刍豢坐视世教之敝。而曾不少为措意。将天地生材之意谓何。亦甚负朝廷崇儒养士之恩矣。夫法可变通。曷弗舍难而赴易。事求简便。何妨避重而就轻。若必以经费难筹。而遂付之不问。将穷乡编户。千百年竟无义学之兴。世风何自挽人心何□正耶。今于先辈遗稿中得一至简至易之法。名曰小学义塾无论城市乡村。处处可行。人人可办。时时可举。久久可通。功祗争一月两月之间。效可收千人万人之众。权宜方便。广大圆通。节寒士之束修。亦可溥小雅菁莪之化。出匹夫之口舌已无殊。遒人木铎之廵当亦有心者所乐于从事也。此启。
△训蒙记事
予尝询一乡人曾读书否。其人曰。曾入塾五年。问以塾师曾训汝做人道理否。曰未也。不过日读四书一首。写字数行耳。又问开蒙时。先读何书。曾读孝经小学。弟子职否。曾讲说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否。曰未也。启蒙时先读神童诗。千家诗。以后即读学庸论孟。至于孝经等书目且未见。又问能明学庸论孟道理否。其人笑曰。当时先生初未尝为我讲解。我何能明白。迄今句读(已)[近世乡馆大率]大半忘却何(论)[如此可胜浩叹]道理耶。予曰然则子入塾五年。竟全未得读书之益耶。曰诚然然我在塾五年。固未得益。却得益于两夕之深谈令人没齿不能忘。是则我之恩师也。予询其所以则曰我出塾数年后。顽钝犹有童心偶往丈家有事信宿下榻书斋。伴西席陈先生。先生固老成人善教诲。为我谈古今孝子悌弟。及善恶果报事。教我如何事父母。如何待兄弟。如何治家。如何处世。以及立身择友之道。而统贯以两字曰天理反复详明语甚恳切我偶有一言近理处。先生极口赞叹。以为可教。我始恍然如梦初醒。觉前此所作事。都不可对人。愧汗无地。次夕又授我小书一本。系先生所手抄中多诗词。语极粗浅。大约言孝弟忠信等事。并略为讲解。命我读。我即欢喜领受归而日夕读之奉为至宝自是乃恍然于为人之道。有如是其不可苟者。深悔从前之肆无忌惮。而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