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观音大士固然和以优贤不应以冬瓜印子妄搭。文殊普贤虽是肃以莅众未免法令过严。各与三十棒趁出。且道利害在甚么处。不见道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退院小参。钝牯轮耕祖父田。茫茫业识已三年。苔路滑蹄恒自忖。芒绳缠鼻任人牵。盘旋泥水真堪笑。憔悴风霜孰可怜。上下人情慵浃洽。纷纭毁誉理当然。利生接物同春梦。救弊扶危叹力绵。正法凋残心耿耿。祖园仍复草芊芊。定策筹时勤旧智。搪风抵露股肱贤。梵宫雍肃帡幪德。龙象饱参檀信缘。惟我羞惭深细想。曾无一得好流传。庆快犁耙离项背。轻身至乐胜三禅。此去优游无变异。垂杨芳草看云眠。更问渠侬端的处。月在青天水在川。
复举金峰和尚上堂曰。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还有人道得么。若有出来道得相应金峰分半院与他住。时有僧才出。峰曰相见易得好共住难为人。便下。座师曰。稽功必以事为的。论赏必以言为符。者僧不谅才度能将强据而骤夺之。金峰不考功审绩。既许与而复吝惜。从古到今不能清楚。山僧不似金峰有口无心。有一句子千圣莫分彼此。万人难辨去留。有人道得恰好。云门院子尽情分付。设有人出但曰且缓缓着。今日天晚总到明朝交代。
退院上堂。僧问久亲猊座。未敢轻扣玄音。末后当阳要闻法王狮奏。师曰仙子持金碗。佳人罢锦梭。曰果然涂山鉴水非同调。别有惊天动地声。师曰上座固乐矣。山僧也快哉。曰只如双凤凌巢一龙出海又作么生。师曰日后再来有人与你道乃曰三载滥竽惭色既多面上。寸功匪立恢崇徒切心中。一言有乖于度。大违上祖典谟。一行不蹈于常。知辱先师化轨。所以高低普应莫非合水和泥。毁誉不移正是将南作北。田头也到地上也到。闲时也说忙处也说。可谓彻骨彻髓尽心尽力了也。若据明眼证验将来。却道怠玩过时陶铸洪规弛废。不以佛法为事。有失龙象所望。不觉抓着山僧痛处。只得向法堂前高声唱道。大众大众如是如是。要识他家全意气。飞鸿踏雪思优游。(叙谢不录)。
复举长庆棱和尚拈拄杖示众曰。识得者个一生参学事毕。云门偃曰识得者个为甚不肯住。师曰一个得少为足。一个贪多无厌。二大老终非大人作略。山僧则不然。蓦拈拄杖曰。识得者个青山养拙不为晚。绿水盟心未是迟。
蔗庵范禅师语录卷第六
嘉兴大藏经 蔗庵范禅师语录
蔗庵范禅师语录卷七
侍者智应录
住会稽曹山护生禅院语录
康熙丙午年正月十一日入院。
结制上堂。本图闲散爱高眠。不谓西东已一年。此事分明无掩蔽。青山绿水在门前。所以游客讴吟村人謉诨。动唇有响开口成音。着着与诸人提持此事。省了山僧多少气力。盖终日于中受用而有不知者。舍诸而他求诚为颠倒。此等说话。大似向空里抛一块石子。打着得一个半个彻底知音。可谓一生事毕。既无其人。山僧不得已再向空里抛块石子。如有触得着。敢保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病得差如梦得醒。若也错过。诸人性命还在山僧手里。乃击拂子顾左右。日欤月欤不深省。定应倏忽成蹉跎。
过石门檀护建普利忏会请上堂。有一句绝思算。闹市波斯赤脚走。无一句好商量。枯桩开出白莲花。有与无俱埽除。格外明宗犹未了。须是本色道流。一见而决定无疑。则知大解脱门不离脚下。妙菩提路尽在目前。亘古亘今无迁无坏。莫论是圣是凡。便能入净入秽入真入俗。现种种身形。示种种方便。以一遍一切。无尘不异。以一切含一。有法皆同。万境纷纭千机参互。所以市客争欢旅人呼啸。灵羽翀霄祥麟游野。黄花满径红蓼盈滩。鸡啼茅舍之烟。鹭点村田之雪。头头是本有风光。物物是自己受用。当恁么时。谁为诸佛谁为众生。谁为天堂谁为地狱。谁为同伦谁为异类。谁为四生谁为六道。谁为迷悟谁为净秽。谁为善恶谁为是非。盖有一等无转智汉。情分畛畔识昧圆常。认草庵为极乐无畏之乡。以途路当究竟安隐之地。总道西方是严净自在一边。娑婆是险恶自在一边。不唯循声流转。未得庆快平生。亦带累无量寿大医王受屈无伸。如今因缘会遇时节相应。不妨据款结案。击拂子曰。金臂遥垂求好友。尽将肝胆向人倾。
萧山吴门智恺五十生辰请上堂。尽大地是个真实道体。谁分是圣是凡是男是女。尽大地是个微妙法门。孰谓有短有长有广有狭。竖拂子曰。向者里见得透信得及。得其浅者可以孝敬事上。可以慈仁训下。金兰之室和气蔼然。玉树之庭春风燠若。证入深者成就一切世界。庄严一切刹境。各各不相知彼彼不相借。如是则知世裔与道裔争繁。寿命与慧命共衍。复以宝花满掬。亲到曹山殷勤三请。欲说个知命因由。提个出世纲要。山僧既已愿赴来机。不妨重添注脚。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山山列翠自多奇。岁岁相看元不别。
显圣深谷和尚至上堂。云门家里白雪之歌。新丰路上阳春之曲。象王有撩天鼻孔。不易唱酬。师子有踞地威雄。实难赓和。所以山僧性同野鹿。迹类飞鸿。有时爱月眠迟。有时惜花起蚤。苟非情忘彼。此理绝正偏。未免遭他简点道。应机谬乱行径异常。不顾石头一枝埽土。而尽赖有显圣师兄。韵高绝俗。响彻惊群振聩提蒙。是其余事。特到曹山。要寻个节拍相谐底敌手。故我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