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明(此三)
二發十德(此)
二因緣發餘禪(乃)
二諸禪發因緣(二)
一明根本發因緣(二)
一所因根本(若) 二發因緣相(如)
二例餘禪發因緣(乃)
三結屬事觀(此)
二因緣觀門○
○二因緣觀門(二)
一牒(此)二釋(二)
一示三種不同(瓔)二出龍樹立觀(三)
一標示(龍)二辨明(二)
一辨斥論師立宗(論) 二辨明北師立宗(北)
三結成(佛)
三明今家觀法(二)
一標列(今)二釋明(十)
一觀境(二)
一三智因緣思議境(三)
一下智因緣聲聞菩提(思) 二中智因緣緣覺菩提(若翻) 三上智因緣菩薩菩提(若轉)
二上上智因緣不思議境(二)
一正明因緣得佛菩提(二)
一明因緣菩提(若轉)二顯難思佛境(二)
一簡前同異(若五) 二明後妙境(若最)
二重明因緣即十如境(二)
一對明如境(二)
一對十如(復) 二對十境
二顯示一心(二)
一正示(復)二釋明(二)
一正示一念(二)
一示(華) 二簡(問)
二發明一意(復)
二發心(二)
一簡示真正(真)二正明發心(二)
一立慈悲境(拔) 二起弘誓心(約)
三安心(善) 四破徧(彼) 五通塞(善)六道品(二)
一修三十七道品(二)
一正明念處(二)
一出念處因緣(二)
一通論(善)二別論(二)
一正明(若) 二科簡(問)
二明破倒見性(若通)
二例明餘六(勤)
二入三空門(觀)
七對治(三)
一示意(對)二正明(二)
一明事度助開(二)
一正明(若起) 二結示(若有)
二出助成功德(二)
一總示思作(助)二略出佛儀(二)
一標(又)二釋(二)
一同居三相(三)
一坐道場相(大) 二轉法輪相(又) 三入涅槃相(又)
二二土略指(方)
三結成(是)
八知位○ 九安忍○ 十離愛○
○八知位(三)
一知位(三)
一正示(二)
一四教行位(識) 二六即行位(十二)
二結明(故)
二釋疑(若寂) 三結責(若入)
○九安忍(三)
一示境(安) 二明忍(業) 三結成(能)
○十離愛(二)
一正示(無)二釋明(二)
一於三法生愛明似(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不墮二乘(觀無) 二不入菩薩(愛)
二不着似三法明真(三)
一正釋(若不) 二簡明(大) 三結成(如)
○九念佛(三)
一標前後(第)二明發相(二)
一正明(二)
一念佛發諸禪(二)
一念佛定(於)二發諸禪(二)
一根本(定) 二餘禪(特)
二諸禪發念佛(云)
二辨正(三)
一標示(此)二明相(二)
一正相(若先) 二邪相(若內)
三示意(若得)
三出三昧(又)
○十神通(三)
一列名(十) 二示意(唯)三釋相(二)
一明禪發通(二)
一禪發諸通(二)
一正發五通(若通) 二舉譬況明(譬)
二禪通支相(一)
二出不隱沒(若就)
○四修觀(三)
一標示(第)二正明(二)
一十乘正觀(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三)
一明發緣(若)二正明境(三)
一藏教境(初) 二通教境(又)三別教境(三)
一攝成王三昧(又觀) 二變成摩訶衍(變) 三要言五行十德(舉)
三總結示(是)
二不思議境(不)
二發心(若觀) 三安心(若不) 四破徧(若二) 五通塞(如其) 六道品(若不) 七對治(道定) 八知位(若) 九安忍(若) 十離愛(若)
二乘至道場(十)
三指餘(餘)
○七見境(三)
一釋名(第)二示愛(三)
一斥二人互失(夫)二推今是見發(三)
一明見發(若)二出發相(二)
一出相因發相(此) 二舉人師騐明(南)
三示觀意(通)
三結迷者過患(若)
三明相(二)
一標(今)二釋(四)
一明諸見人法(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邪人不同(三)
一佛法外外道(二)
一本源(二)
一三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