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與[毤-毛+ㄆ](若取) 三結明(但)
二出是真知識(圓)
二例明三昧菩提魔(三)
○二呵五欲(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論縶六塵(二)
一論文(十) 二私釋(總)
二今呵五欲(二)
一總示(今)二別釋(二)
一事呵(二)
一出相(五)
一色 二聲 三香 四味 五觸
二明呵(三)
一過患(此) 二正呵(此) 三引示(上)
二理呵(二)
一示色欲無量(觀)二出四教呵法(二)
一引示(故)二正呵(四)
一析觀呵(二)
二出邪呵(若) 二明正呵(今)
二體觀呵 三別觀(呵) 四圓觀(呵)
○三棄五葢(三)
一釋名(第) 二出意(前)三正釋(二)
一釋葢相(二)
一標(此)二釋(二)
一貪欲相 二瞋恚相 三睡眠相 四掉悔相 五疑相
二明棄法(二)
一事棄(三)
一示法(五)二明棄(二)
一正棄(五)
一棄貪(若貪) 二棄瞋(若) 三棄睡(若) 四棄掉(若) 五棄疑(若)
二簡明(二)
一問二答(二)
一解者不同(答) 二今釋道障(今)
三引結(十)
二理棄(二)
一開通葢相(二)
一問二答(三)
一標示(答)二分別(二)
一正出(二)
一離三毒為四分(何) 二離四分為五葢(離)
二開廣(若)
三結責(呵)
二正理觀棄○
○二正理觀棄(二)
一次三觀棄(三)
一出前(上)二正明(三)
一空觀棄五葢(利) 二假觀棄五葢(復) 三中觀棄五葢(復)
三結成(此)
二圓三觀棄(二)
一序前次第(復)二正明圓棄(二)
一標(圓)二釋(二)
一正棄欲(三)
一引經(故)二釋明(二)
一略釋(釋)二廣釋(二)
一標(今)二釋(四)
一緣生棄葢(云) 二空觀棄葢(云) 三假觀棄葢(既) 四中觀棄葢(雖)
三判位(如)
二餘四例(圓)
○四調五事(二)
一標示(第)二釋明(二)
一事調(二)
一標(眠)二釋(二)
一二事各明(二)
一調食 二調眠
二三事合調(三)
一示須合調意(三) 二正三法合調(初) 三出三法不離(若)
二理調(二)
一二事各調(二)
一調食(觀) 二調眠(調)
二三事合調(三)
一標示(合)二正明(三)
一舉經明調相(大) 二約觀調三事(次) 三三觀各各調(復)
三結責(行)
○五行五法(三)
一標名(第)二示意(三)
一述前(前)二明今(二)
一反顯(今) 二順明(若)
三結示(無)
三正釋(二)
一事行(二)
一簡成論瓔珞(二)
一成論 二瓔珞(若)
二出毗曇釋論(二)
一毗曇(若) 二釋論
二理行(二)
一次第明(三)
一五法入真(復) 二五法入假(復) 三五法入中(復)
二不次明(復)
○三結示(二)
一結通方便意(此)二結遠方便意(三)
一正結(今) 二釋明(因) 三出意(然)
摩訶止觀貫義科上
摩訶止觀貫義科下
清 天溪和尚說
門人靈耀補定
○大章七正修(二)
一標示(第)二釋明(三)
一解行相資意(二)
一舉相資法喻(膏) 二出相資修法(行)
二依解立行相(二)
一自行成相(此)二為人說相(二)
一正明(二)
一明得機說益(二)
一說相(而) 二益相(香)
二誡非機莫說(二)
一出非機(三)
一癡鈍凡惡(其) 二厭世劣乘(設) 三一種禪人(又)
二誡莫說(不)
二結示(夫)
三正說止觀法(二)
一定止觀十境(四)
一開章門(開) 二敘次第(陰十章)三明觀發(四)
一示十皆能障(此) 二明陰境恒觀(陰) 三明八二速近(又八)四明諸境互發(三)
一總示(又若)二別明(三)
一列章(互) 二釋明(次十章) 三料簡(問)
三結誡(此)
四私料簡(四)
一簡數方(私)二簡通別(三)
一十境通別四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