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緣虗空。既與無色相應。故名虗空定也(文)。
【■記】三種。即可見有對有三種。
【□註】識處。禪門六(十一)云。捨空緣識。以識為處。正從所緣處受名。故名識處(文)。
【■記】所緣識處。必帶於相。識相無邊。名識無邊處。
【□註】無所有處。行者厭於識處無邊。於是捨之。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禪門六(十二)云。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識。捨此二境。故言不用處(文)。
【■記】止觀言。識處謝已。緣無所有法相應。名不用處。即佛。三年就阿藍迦藍所習定也。
【□註】非非想。止觀六(四)引阿毗曇婆娑云。非無想天之無想。非三空之有想。故言非想非無想也。人師云。無想是色天異界。不應仍此得名。就同界識名。前無所有定。已除想。今復除無想。想。無想。兩捨。故言非有想非無想。(文)輔行六上。(五)人師尚不許引色無想天。況總引四禪。既是論文。取亦無失。人師釋義。亦未全非。今家俱存。故無破斥。(文)止觀九(八)云。此定不緣識處。故非想。不緣不用處。故非非想(文)。
【■記】人師意謂。無想是色天。與無色異界。故不應依以立名。當依同界之無所有。已除乎想。今復除無所有之無想。立為非想非無想也。輔行下。明止觀雙存兩釋之意。論文乃大士本經而造。取亦無失。此存論家釋。人師非想依同界不無其義。此存人師釋。止觀下。此止觀正釋。
【■備】集註問答。總引四禪句。輔行引立世論曰。非如四色。及以三空。故言非想。非無想天。及無心定。故非非想。
【□註】只打四陰。輔行五上(二十四)云。蘊之與陰。新舊異譯(文)。
【■記】唐元奘師。新譯曰蘊。舊譯曰陰。大論問。既有四陰。云何言非有想非無想。答。是中有想。微細難覺。故謂非有想。有想故。非無想。凡夫謂得諸法實相。是為涅槃。佛法中雖知有想。因其本名。稱非有想非無想也。
【□註】積聚名蘊。蓋覆名陰。積聚有為。蓋覆真性。
【■記】有為。即色受想行識生滅法。真性。即真如法性。只由無始不覺。遂有諸法積聚蓋覆也。
【□註】然諸文。或云。四禪八定。或云四定者。輔行九上(初云)若色無色二界相對。則色界名禪。無色界名定。若總以上界望於下欲。則上二界俱名定地。下界為散(文)。
【■記】色界思維修故。無色深定勝故。故分禪定二名。
△三結二。初結判生死。
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非想天。雖然苦樂不同。未免生而復死。死而還生。故名生死。
【□註】一往言之。三途唯苦。諸天純樂。人中苦樂相間。通而言之。天亦有苦。妙玄六(二十九)云。六欲天者。地天。別有修羅闘戰之難。通有五衰死相。苦等地獄。色天。雖無下界諸苦。而為色所籠。若命盡時。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餘皆有苦。四空諸天。雖無欲色界等苦。如瘡。(空處)如癰。(識處)如病。(無所有處)如箭入體。(非非想)成就細煩惱。(文)及非想有八苦等。
【■記】四王忉利二天。別有修羅難者。瑜伽論言。若修羅闘戰時。諸天失手。復生。若斬首截腰亦死。六天通有五衰者。涅槃經言。大五衰者。頭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體臭穢。不樂本座。小五衰者。衣服絕香。身光忽滅。浴滴沾身。本性囂馳。兩目眴動。小五相現。遇勝善緣。猶可轉故。大五相現。必定當死。禪經言。於彼恒樂處。衰死二五相。是相及命終。爾時最大苦。方欲恣所樂。五衰忽然至。若見是相時。愁怖不自安。天眼卒便瞬。浴已水著身。一切妙境界。其心不喜樂。千種樂自然。迦陵頻伽音。今則寂無聲。當知七日死。玉女悉捨去。餘天共從事。見已生熱惱。命終入地獄。又禪經云。腋下流汗出。衣服卒垢膩。見已大恐怖。是則淨業盡。花冠昔鮮麗。而今忽萎熱。身體本光澤。一朝頓枯瘁。常所愛樂座。今惡不復樂。是五種相現。當知時死至。是也苦等地獄。禪經言。諸天共器食。隨福有差別。見此異色時。心則生憂惱。如是極愁慘。猶如地獄苦。是也。色天命盡時。風觸吹身。唯除眼識者。籤文無解。從來無確釋。有約義通曰。勝禪定者。目力最勝。故命盡風觸吹身。五根受苦。而眼識猶不受。又有言。上地眼識。眼起方有。風非眼境。故不受苦。俟再考定。如瘡等者。禪門云離四空定。說八種觀。如瘡。癰。病。刺。無常。苦。空。無我。是也。前四對治事觀。後四即是理觀。此八有總別。總則用此八法。總觀空處定。四陰和合。故有此定。可患無實。別觀者。前四對治。觀四陰事。謂病。治受。癰。治想。瘡。治行。刺。治識。無常等四。即對觀四陰理相。謂無常觀識。苦觀受。空觀想。無我觀行陰。又有云。觀五陰能生諸惱故。如病。有聞病為輕微。故言如癰疽。有人以癰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入體。此為上根說四。若中根說八。下根說十。加痛惱衰壞。憂畏不安。今玄文為上根。以前四對治方法。別觀四空也。成就細煩惱者。以四空有三十六品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