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四庫本改。
#67 留: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
#68 臣使之官: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使臣之官』。
#69 化氣:今本《素問□靈蘭祕典論》作『氣化』。
#70 此:原誤作『出』,據今本《素問□靈蘭祕典論》改。
#71 則: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及今本《素問□靈蘭祕典論》補。
#72 人: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
#73 是能: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故』。
#74 存:四庫本作『功』。
#75 坐:四庫本作『氣』。
#76 暝:四庫本作『閉』。
#77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8 存:四庫本作『使』。
#79 是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在於』。
#80 念: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捻』。
#81 訖: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82 所: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83 雖: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84 匿:四庫本作『內』。
#85 非:四庫本作『形』。
#86 如有干試:四庫本作『百邪不敢』。
#87 按:原誤作『接』,據四庫本改。
#88 且: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9 互昇:疑為『互並』之誤。四庫本作『五昇』,不妥。
#90 氣:此下原衍『之』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91 流:今本《素問□調經論》作『逆』。
#92 煩:此上今本《素問□調經論》有『心』字。
#93 善忘:今本《素問□調強論》作『喜忘』。
#94 陽盛則內寒,陰盛則外熱:此兩句於醫理不協,按今本《素問□調經論》當作『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95 經遂:《素問□調經論》作『經隧』。行血氣:此前按《素問□調經論》奪一『以』字。
#96 變化:此下原衍一『血』字,據今本《素問□調經論》刪。
#97 氣有餘:今本《素問□調經論》作『志有餘』。
#98 不厥:今本《素問□調經論》作『不足則厥』。
#99 濕: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溫』字。
#100 生:原誤作『主』,據《素問□調經論》改。
#101 飲食:此下原衍『不可』二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02 陽受之:此前叢刊本、四庫本均有『陰受之』三字。
#103 腑: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
#104 鹹:今本《素問□臟氣法時論》作『甘』。
#105 肝病欲散,急食苦以瀉之: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106 鹹: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酸』。
#107 心病欲濡:此起四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心欲奧,急食咸以面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108 脾苦濕,急食苦以滲之: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 作『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109 脾病欲緩:此起四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110 急食鹹以泄之: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急食苦以洩之』。
#111 肺病欲收:此起三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肺欲收,急病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112 腎苦滲:此起三句,《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勝理,致津液通氣也』。
#113 腎病欲急食苦以堅之:此起三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114 滲:疑為『燥』之誤。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115 勿:原誤作『而』,據四庫本改。
#116 自:疑為『息』之誤。
#117 大:原誤作『太』,據四庫本改。
#118 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極』。原本義勝。
#119 挈:疑為『痣』之誤。
#120 肝風之狀:此起至『其色青』八句,四庫本作『肝風之狀,惡風,耳鳴,嗌乾,喜悲,善怒,診在目,其色青徹蒼』。
#121 怠:原誤作『急』,據今本《素問□風論》改。
#122 四肢不通:今本《素問□風論》作『四肢不欲動』。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八
諸家氣法
胎息精微論
身不衰老,內食太和元氣為首。清净自煉,委身放體,志無念慮,安定臟腑,洞極太和,長生久視,濳氣不動,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後波續處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1。每日入净室,守玄元。玄元謂存玄門。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