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50-疡科纲要-第11页

其忍 耶。陈皮、贝母惟上部热痰为患,如发颐痰核之类宜之。白芷芳香上行,可散头面之风;防 风辛温,以散寒风,为百药长,而风热已大非所宜。若在温热湿热诸病,岂非鸩毒。银花、
花粉则清凉之味,宜于温热而寒证所忌。似此温凉并进,糅杂成方,而曰治一切痈疽,无论 阴阳,宁非大谬。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颇为时俗所尚,然亦无通治百 病之理。而近更有所谓六神丸者,以珠黄、脑麝、蟾酥、腰黄六物为方,以百草霜为衣,价 值兼金,可为贵重。而按之药性病情,亦非外疡有效之药。乃俗人不察,群认为治疡必效之 神丹,甚至医林亦推重之,不从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价为佳,徒耗病家资财。庸陋之尤,
更是可笑。寿颐秉师门家法,参以生平阅历,颇觉一病有一病之方剂,尚必随其人之气体,
而相与变迁,已非板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预备数方,可以泛应曲当之理。但分证言之,亦未 尝无门径之可寻。用是撮其大旨,分门别类,列举各法,姑示涯略。虽曰东鳞西爪,必不能 曲尽精微,要之门径既清,则临时制裁,自能变化。较之从事于古方之浑漠无垠,不分虚实 ,不辨温凉者,不啻指南有针,导之觉路矣。至于外治各药,退毒围毒,温散凉散,提毒消 毒,止痛止血,收湿止痒,去腐生新诸法咸备,与内服煎剂,各收效果。更不可泛泛不切,
敷衍了事。考之古书,成方千万,可供实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贻误无穷。不能照书配 用,幸图一效。要知事倍功半,既不当以临床为练习之场。如果以药试人,且不啻借病患作 习射之鹄。爰以师门心法暨半生经验各药别为一章,并录于篇。务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 同学人习此一编,而随宜施治,绰有余裕,借以利济苍生,拯其疾苦,鲰生事业,差足自豪 。若夫内服煎剂,分证治疗,则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因别采疡科治案 ,辑为平议一编。庶几是是非非,具有经纬;治疡一门,无余蕴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篇名>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属性: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病者不以为功 ,医者亦可省许多手续。此良医之用心,而亦治医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肿之法,最为细密。
一病有一病之来源,七情六淫,三因各异。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则断无消散之希 望。而或者乃仅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如病本外因,则风寒暑湿之侵淫,既各随 其感触而成疡患。如病本内因,则气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经隧而发大痈。故凡退肿消毒 之大法,以治外感,则有风者疏其风,有热者清其热,有湿有寒者理其湿、祛其寒。以治内 伤,则气滞者理其气,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饮积者导其痰、涤其饮。正本清源,无一非退消 之良剂。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来以渐,结为坚肿。如乳癖、乳岩、失荣、石疽等证 ,则由来已久,蒂固根深,虽有养液和荣、软坚流气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摆脱尘缘,破除烦 恼,怡情悦性,颐养太和,则痼疾难疗,必无希冀;而其余诸证,批 导 ,孰不 。然必辨之也精,斯识之也确,因端竟委,探本穷源,已非庸耳俗目之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之所能望其项背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篇名>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属性:肿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能于消肿各法,随证分治,纵有大证,亦可衰减其势 。所谓大化为小,小化为无。病者隐受其惠于不知不觉之中,医者亦有功而不居。仁人之用 心,不当如是耶。至不得已而消之不尽,或治之已晚,内已酿脓,势必不能全退。于斯时也 ,内服煎剂,亦惟以消散为主;仍须分别病因,根据上条退消各法,随证用药。盖以中虽成脓 ,而四周之肿犹在,故仍以消肿为急,置其脓成于不问。庶几余肿既消,即成溃亦必不巨。
万不当早用透达之药,令其迅速蒸脓,攻孔日大,收敛费时。山甲片、皂角针走窜极迅,透 脓极易。未成脓者,早用之即易蒸脓,不能全散。惟阴寒之证,坚块漫肿,借其流动之势,
亦可消散凝滞。若有脓成肉里,深藏不透,则用此并加川芎,能使肿势高突,透达于外,提 深就浅,亦是一法。惟肿疡苟非真气大衰之人,必无用补之法。一投补剂,助桀为虐。俗子 不知,误于张洁古黄 为疮家圣药一句,动辄乱投,致令轻证化大者不可枚举,害人不浅。
而治疡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叹。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篇名>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属性:疡之为病,必肿必痛。其故无他,气血壅滞,窒塞不能而已。所以消肿止痛,首推行血 行气为必要之法。惟行血不可太猛。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轻率乱投,转滋流弊。而行气之药 ,可以万全无害。抑且血之壅,即由于气之滞;苟得大气斡旋,则气行者血亦行,尤为一举 而两得。此则古人治疡,注重气分,洵分握要之图也。宋《李氏集验》背疽方有五香连翘汤 、内补十宣散,《窦氏疮疡经验》有许多流气饮,虽方药未免丛杂,而多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