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48-疡医大全-第59页

又曰∶脾俞在背十一椎旁,募在腹傍章门。
又曰∶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又曰∶如缟裹栝蒌实者生。
又曰∶脾热病,鼻先赤。
又曰∶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 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又曰∶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又曰∶脉来坚锐,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又曰∶脾气盛,则体重肢不举。
又曰∶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又曰∶脾弱病下利白肠垢,大便坚,不 更衣,汗出不止,或五液注下五色。(不更衣,不大便也。贵者入厕必更衣,故名。)
又曰∶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之,(哕,苑入声。)卧不安。
又曰∶脾水者,腹大,四肢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又曰∶脾约者,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又曰∶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又曰∶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
又曰∶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剧,音极,增也。)
又曰∶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情,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诊色,诊视也。)
又曰∶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又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 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 恶者何如可见?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喙,音诲,鸟嘴 也。)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又曰∶食管,乃胃管上原。
《内景》云∶脾长一尺掩太仓。而《灵枢》云∶脾长五寸,何不侔也。
《脉经》曰∶脾脉急甚,为螈 。(音讼。)微急,为膈满不食。
又曰∶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收。
又曰∶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又曰∶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
又曰∶脾实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黄连泻之。
又曰∶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倦怠,急以苦燥之。
又曰∶实则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
又曰∶虚则泄泻白色,睡则露睛,白术散。
又曰∶肝乘脾,贼邪风胜,泻而呕,茯苓半夏汤。
又曰∶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
又曰∶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 又曰∶肾乘脾,微邪,恶寒而泄,理中丸。
又曰∶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两脏之虚实,原其所始而疗之。盖肝为脾鬼,心是脾母,肝气盛则鬼胜,心气亏 则脾之生气不足,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则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药,诊其脉,肝心二脏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须察 本经虚实而治之。(此即贵法)
又曰∶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
又曰∶涩甚为颓癃。(颓,下坠也。)微滑为虫毒、肠鸣、热。
又曰∶滑甚为肠 ,( ,音颓,阴病。)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也。
经曰∶是动则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气音屁。强音降)
又曰∶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 内肿厥,(厥,发也。)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脾引经药歌∶ 己脾(当)归缩(砂仁黄) 防(风益)智仁,代赭(石吴)茱萸赤茯苓,苍(术)白(术白豆)蔻(甘)草麻 (黄饴糖)半夏,元胡(索)白芍缩砂行。(赭,音者,赤色。)
经曰∶脾受肝热邪,多吐逆;受肝冷邪,多飧泄。
又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又曰∶谷气通于脾。
又曰∶久坐伤肉,劳于脾也。
又曰∶精气并于脾,则畏。
又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经曰∶湿胜则濡泻。(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
又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曰∶脾实则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
食不化。脾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灵枢》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 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又曰∶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