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 生芍药 山茱萸(各三两) 柴胡 黑山栀 白芥子(各三钱) 麦门冬(去心一两) 水煎服。
耳闭。
石斛(五钱) 荔枝(三十个,连壳、肉、核) 水煎服。
又方 新荷叶为末装枕,枕之。
又方 甘遂为末。包,塞耳内,口含甘草,静卧,自通。
又方 生地黄(水煮四两) 远志肉(甘草汤泡,焙) 石菖蒲(焙,各八钱) 菟丝子(拣净,炒) 生白芍 白茯神(炒,各二两) 益智仁(盐水拌炒,五钱) 酸枣仁(炒,三两) 当归身(酒炒,二两)
干姜炭(江西者三钱)
研细末。炼蜜丸,清晨淡盐汤送下三钱。
气壅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白僵蚕(炒) 广木香(各五分) 荆芥穗 防风(各五钱) 黄连(炒) 片黄芩(酒炒,各三钱)
川芎 羌活(各一钱) 干菊花 木通(各七分) 石菖蒲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篇名>耳根毒门主论属性:王肯堂曰∶耳根毒,在耳根,结核状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痛,属足少阳胆经,
兼三焦风热所致。(《准绳》)
\r耳根毒\p04-a41a79.bmp\r 胡公弼曰∶耳根毒受在心肾,怒气伤心,流滞肝经,风热壅聚而成也。(《青囊》)
冯鲁瞻曰∶耳根及牙床肿痛者,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也。当用清胃 辛凉而散之;实热甚者,酒蒸大黄微利之。(《锦囊》)
《心法》曰∶耳根毒,生耳垂后偏上缝中。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篇名>首疽门主论属性:申斗垣曰∶首疽,生于耳傍 脉、翳风二穴,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憎寒 壮热发渴。七八日可刺。脓水黄白色可治;如黑稀水发渴及两左右双疽者死。此毒之 甚者也。(《启玄》)
\r首疽\p04-a41a80.bmp\r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篇名>杼疽门主论属性:\r杼疽\p04-a41a81.bmp\r 《鬼遗方》曰∶杼疽发发中须内及两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脓,色黑如豆豉,或见血者死。
王肯堂曰∶杼疽生颈上两耳后,初不甚肿,但痛痒不时,而出清水,渐渐长大 如玳瑁斑点者是也。亦名化骨疮。若过时溃烂,日久出骨者大恶之证。此证多生于 积郁之人,七恶多见,犯禁者不治。(《准绳》)
申斗垣曰∶杼疽,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耳下天牖、翳风二穴之旁,六 七日可刺。若对脐有疮,初出不肿,俱有燎浆,泡渐长大,蚀肉溃脓,先从脚后跟 如玳瑁斑点,名曰羡疮,又名化骨疮。有骨出,乃肺败也,甚恶。(《启玄》)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篇名>月蚀疳疮门主论属性:王肯堂曰∶月蚀疳疮,生小儿耳窍之旁,虽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风湿 热毒成疳耳。(《准绳》)
冯鲁瞻曰∶若风湿相搏则生耳疮。更有以手指月,遂使两耳之后生疮者,名曰 月蚀疮。及冻耳、虫伤、拨损之类外因者,并从外治。(《锦囊》)
周文采曰∶月蚀疮生于两耳鼻面,烂及下部诸窍,浸入筋络。月中则疮盛,月 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盈亏故名。(《集验》)
《心法》曰∶月蚀疮,又名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
色红时流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
\r月蚀疳疮\p04-a41a82.bmp\r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篇名>月蚀疳疮门主方属性:耳朵后生疮名曰月蚀疮 黄连、枯矾、胡粉、蛇床子各等分。研细干掺。
又方(《启玄》)
黄丹( 赤) 枯矾 真粉(各一钱) 冰片(五厘)
研细干掺或唾调搽。
又方 黄连、枯矾研细,干掺或油调搽。
耳内外恶疮及头疮、口边肥疮。
干马齿苋(一两) 黄柏(五钱)
共为细末。每用小豆大许绵裹塞耳中,外仍敷之。
耳边生疮。
黄丹(一钱) 松香(八分)
研匀。香油调搽。
月蚀疮。
轻粉(隔纸炒) 穿山甲(炙) 黄丹 铅粉(各等分)
研细。香油调搽。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篇名>髭须门主论属性:冯鲁瞻曰∶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阴虚阳盛,则须白而有光。发属心,禀火 气,故上生;劳心过度则火上炎而血耗,故发白而早落。所属虽殊,然乌须黑发,无 出乎滋补精血二者而已。(《锦囊》)
《灵枢》曰∶足阳明之脉,血气盛,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
血气皆少,则无髯也。
又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别而络于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
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冲任之 脉不荣口唇,而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则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 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阳气不举,不能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