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乌梅丸方\x 乌梅(一钱) 细辛(六分)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当归(一钱) 附子(五分)
川椒(一钱) 桂枝(七分) 党参(一钱) 黄柏(一钱)
\x仲景生姜泻心汤方\x 生姜(一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 半夏(六分) 黄连(一钱)
大枣(一钱)
\x清燥救肺汤方\x(见前咳嗽方内)
\x知柏地黄汤方\x(见前咳嗽方内)
\x八珍汤方\x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熟地(一钱) 川芎(五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党参(一钱)
甘草(一钱)
\x仲景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钱) 干姜(五钱) 粳米(一钱)
\x仲景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一钱)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秦皮(一钱)
\x仲景小柴胡汤方\x(见前咳嗽方内)
\x仲景甘桔汤方\x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
<目录>第四集·治疗法<篇名>噤口痢属性: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热浊攻,胃气被伤而不开,各书俱遵丹溪,用石莲汤,《金鉴》谓内热盛,
上冲心作呕。噤口者,用大黄黄连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肠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润泽,是以思食。西洋 医虽滞于迹,亦间有可信处。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浑化如糜,常探胃津搅饭,顷刻亦化为糜。据此谓 说,则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试观犬欲得肉,则涎出于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类 乎此。今胃为邪热浊气所攻踞,其清和之津,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不纳食。丹溪 石莲汤,虽知清火补胃,然石莲是莲米有黑壳者,今医用石莲子,不知何物,断不可用。即莲米,性亦带涩,痢症 宜滑以去着,涩乃所忌。且胃中浊滞非洗涤变化不为功,此方虽寒热未瘥,然未洗涤其滞,变化其浊,非起死回生方 也。清瘟败毒饮、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麦冬养荣汤出入加减,庶可以洗胃变津,为开胃进食之良法。至呕不 思食,《金鉴》用二黄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终未得进食之本也。吾意以为 宜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两面俱到。治噤口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 理,为斯人大声疾呼。海始欲以文章报国,今己自分不能,庶几发明此道,稍有补于斯民欤。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
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症,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噤下滞,其 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 白虎汤亦佳。
\x石莲汤方\x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石莲(一钱,即莲米有黑壳者)
\x竹叶石膏汤\x 淡竹叶(一钱) 石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寸冬(一钱) 半夏(七分) 生姜(一钱) 粳 米(一钱)
涂蔚生曰∶生姜半夏俱辛燥,于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因此症原系一种热症也。
\x清瘟败毒散\x 石膏(一钱) 知母(一钱) 生地(一钱) 犀角(五分) 黄连(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黄 芩(一钱)
赤芍(一钱) 玄参(一钱) 连翘(一钱) 丹皮(一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一钱)
\x大柴胡汤\x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半夏(七分) 大黄(一钱) 枳实(七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人参白虎汤\x 见前温病方内 \x麦冬养荣汤\x 人参(一钱) 知母(一钱) 寸冬(一钱)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陈皮(六分) 黄 (一钱) 生地(一钱)
<目录>第四集·治疗法<篇名>疟疾属性:周梦觉曰∶儒者读书十年,穷理十年,自谓于医已通三昧。及其视病,两相龃龉,不归责药肆之假,便诿咎染病 之真。与之强辨无庸也,请试之治疟。夫疟病之浅而显者也,最易足以验医之得失。世之用劫药,而侥幸以成功者,
不在此论。如果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而百战百胜焉,庶可悬壶都市,负笼乡邦;犹是投之罔效,屡易其方,古籍 糠,空披万卷,寒窗灯案,辜负十年。经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 盆。余读经文,而知疟脉之所以弦也。躯壳之内,肿腑以外,属半表半里,而邪居之,宜脉之弦,与少阳同。是故 风无常府,以所中处为府,其中顶骨也。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邪气并于阳明,令人 头痛,洒淅寒甚,久乃热,则为阳明之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邪气并于少